2025年,潍坊民营经济交出一份“炸裂”成绩单:新增5家中国民营企业500强、32家山东民营企业200强,9家企业闯入中国制造业500强;民营经济贡献全市六成GDP、七成投资、八成税收,“专精特新”小巨人数量达1459家,甚至超过不少省会城市。更令人惊叹的是,潍坊规上工业企业达4758家,产值营收双破1.2万亿,农林牧渔总产值全省第一,跨境电商五年暴涨百倍……这座山东“小城”,凭什么让企业“能打”到这种程度?蹲完潍坊第六个“企业家日”暨第六届企业家大会,答案逐渐清晰:潍坊把政企关系玩成了“合伙人模式”,用“面子+里子+生态”的组合拳,让企业敢闯、政府敢托底,最终实现双向奔赴。
面子给足:尊重企业,不是口号而是“接地气”的行动
商人最在意“被看见、被重视”,潍坊深谙此道。将每年11月1日设为“企业家日”,绝非走过场发奖状,而是让企业“有问题真能找到管事的人”。大会现场,企业家坐前排、政府领导坐后排;企业诉求清单直接摆上桌面,市长当场拍板解决流程;甚至企业家的生日,政府会送上手写贺卡和政策礼包……这种“把企业当自家人”的尊重,比任何补贴都更让企业安心。一位企业家感慨:“在潍坊,政府不端‘官架子’,我们才敢把根扎深。”
里子兜底:便利企业,从“办事难”到“一键通”
企业要活得好,光有面子不够,更需“里子”硬核支持。潍坊用三大改革打破行政壁垒,让企业“只管往前冲”:
1. 办事不求人:“五证同发”刷新效率
山东优越橡胶签下投资协议后,第二天就拿到土地证、规划证、施工证等五证,原本需3个月的手续,5个月便投产。潍坊“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将审批流程从“闯关”变“攻略”,企业省下的时间全砸在研发上。
2. 融资不犯难:“金融超市”搭桥解渴
民企融资难?潍坊上线“金融超市”平台,企业填需求,银行、担保公司主动上门。去年民营贷款余额达3866亿,首贷户培植超6万户,连“征信白户”初创企业都能顺利贷款。
3. 要素不卡壳:土地、人才“定制化”供应
重点项目用地指标单列,审批快得惊人;人社局搞“订单式培训”,企业缺技工,职业院校直接开班,毕业生“毕业即上岗”。一位扩产企业主说:“在潍坊,政府比我们还急项目进度。”
生态托举:从“单打独斗”到“热带雨林”式成长
潍坊企业的强大,源于“链长制”打造的产业生态。以潍柴为“链主”的动力装备产业链,开放核心技术平台,带动上下游中小企业联合攻关;高分子新材料领域,政府“揭榜挂帅”,企业联合高校攻克特种橡胶技术,成本降一半,出口欧美。这种“大家一起玩”的氛围,让创新从“单点突破”变为“遍地开花”。目前,潍坊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500家,R&D投入强度达3.2%,超越不少一线城市。
开放心态:推着企业“走出去”,形成良性循环
潍坊不把企业当“本地资源”,而是“推着闯世界”。政府搭建“产业带+海外仓”平台,得利斯预制菜卖到东南亚,诸城轮胎通过海外仓销往欧洲。企业赚了钱反哺本地产业,形成“出海-盈利-升级”的闭环。一位跨境电商企业主说:“政府不仅帮我们找市场,还协调物流、清关,让我们敢接大单。”
政企“合伙人”:互相成就,共赴山海
潍坊的政企关系,早已超越“管理-被管理”,而是“合伙人式”的双向奔赴。企业敢闯新赛道,政府就敢托底:豪迈布局“工业母机”,政府引入产业基金;歌尔押注VR/AR,政府对接京深科研资源。政府务实,企业就敢投入:潍坊连续几年“免证办”1.2万项、“智慧办”80个审批事项,企业省下的精力全砸在研发上。一位创业5年的企业家坦言:“从租厂房到建园区,没遇到过‘吃拿卡要’,只有‘雪中送炭’。这样的地方,谁不想好好干?”
结语:营商环境没有“终极答案”,只有“用心细节”
潍坊的爆发,证明了一个朴素道理:把企业的事当自己的事,把“服务”落到细节里,企业自然会用脚投票。从面子到里子,从生态到开放,潍坊用“政企合伙人”模式,让民营经济从“野蛮生长”走向“精耕细作”。这样的城市,何愁没有下一个潍柴、下一个歌尔?或许,这就是中国营商环境的最优解——不是“管”企业,而是“成”企业。
下一篇:运气的歌词 运气的歌词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