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芯国际公布的2025年三季度财报引发业内关注。这家中国大陆顶尖芯片代工厂当季营收达171.62亿元,同比增长9.9%,环比增长6.9%,刷新历史最高纪录。
更令人瞩目的是,其净利润实现15.17亿元,同比大幅增长43.1%,毛利率提升至25.5%,较上季度增加4.8个百分点。产能方面也首次突破百万片大关,折合8英寸晶圆产量达到102.28万片。
当然,尽管成绩亮眼,但与行业龙头台积电相比,中芯国际仍有显著差距。台积电同期营收高达9899.2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约2300亿元,是中芯国际的13.4倍;净利润更是达到4523亿新台币,约合人民币1050亿元,足足是中芯国际的69倍。
这种量级差异客观反映出两岸半导体产业在技术积累、客户资源、市场占有率等方面的现实差距。
不过,将视线转向全球第二大代工厂三星时,情况变得微妙。三星作为综合型电子企业,其代工业务包含大量内部订单,如猎户座Exynos芯片、电视芯片、电源管理芯片及OLED驱动芯片等。据统计,在2024年第一季度至2025年第二季度期间,三星与中芯国际的市场份额差距持续收窄——从最初相差5个百分点,到2024年第四季度仅差2个百分点,2025年第二季度也维持在3个百分点左右。
若剔除三星内部订单部分,中芯国际极有可能已超越三星,成为全球第二大纯芯片代工厂。
这一推测并非空穴来风,近期三星在先进制程领域接连受挫:3纳米工艺良率低迷导致高通、英伟达等大客户转投台积电,目前台积电在3纳米市场占据95%以上份额,三星不足5%。
在成熟制程领域,三星同样面临中国大陆厂商的激烈竞争,叠加国内巨大需求,其竞争力持续削弱。
值得关注的是,这种此消彼长的态势仍在持续。台积电凭借技术领先和客户粘性维持绝对优势,而三星在先进制程受阻、成熟制程竞争力下降的双重压力下,市场份额面临被中芯国际反超的风险。
业内普遍认为,即使不剔除三星内部订单,中芯国际在可预见的未来也有望实现对其的超越。
这份财报不仅展现了中国大陆半导体产业的硬实力,更揭示出全球芯片代工格局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在技术迭代加速、地缘政治博弈加剧的今天,中芯国际的崛起之路,既是技术突破的缩影,也是产业政策、市场需求、人才积累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观察全球半导体产业而言,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持续关注的信号。
上一篇:全城瞩目!“鼓康康”正式出圈!
下一篇:深夜突发,金价暴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