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十一刚刚结束,相比于往年热闹喧嚣的贵了、便宜了、多了、少了、值不值得等等评判与讨论,更多普通人的感受只能用两个大字来形容:
麻了。
尽管根据各大电商平台的双十一战报,今年国人的消费实力依旧不减,天猫双11总交易额5403亿元、京东11.11累计下单金额超3491亿元,都高于去年,但大众的消费心态却发生了明显变化。
社交平台上,许多年轻人发帖称彻底放弃了钻研复杂的购物攻略,放弃计算直播间与旗舰店下单的微小差距。
因为受够了被平台套路牵着鼻子走,像没头苍蝇一般困在铺天盖地的营销算法牢笼里。
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花钱是为了讨好自己、消费是为了更快乐,如果购物的心境不是从从容容游刃有余,而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既焦虑于错过优惠、事后又后悔冲动下单,那这样的购物体验不如不要。
因此,一些年轻人最近在尝试一种全新的购物理念——当自己的“手机皇帝”。
01
第一批厌倦套路的年轻人
开始抢回消费主导权
手机皇帝,指的是此前网络上爆火的一种app分类方式。
把app们根据功能分类,对照着古代官制大致对应、重新命名,比如把办公软件们命名为上书房,购物软件们命名为采办处。
专门用来看电视剧、综艺的影音软件们则是教坊司。
而在消费领域上当手机皇帝,则是要将消费主导权牢牢握在手里。
比如最近入冬了想买件棉袄,可以先去户部(支付软件、银行软件)确认一下余额,啊不,是确认一下国库情况。
再浏览一圈礼部(B站、小红书、抖音等种草平台)呈上来的今冬流行趋势(各种单品推荐、测评视频或帖子),最后让户部拨款、交由采办处(购物软件们)去办。
看起来或许有些抽象、过家家,它其实是用当赛博皇帝的有趣心态,去规避冲动消费、过度消费等等问题。
赛博皇帝当得起劲,不少人还发现自己在不同app里的思路不同,人设也不同。
譬如刷图文帖子时觉得自己是文艺青年,总是容易种草各种精致美好的小玩意儿,像造型特殊的香薰蜡烛、形态奇特的纹身型香水。
刷短视频时又化身成顾家主妇或主父,更容易被推荐好用的厨房纸巾、沥水盆、管道疏通剂,又或是忍不住下单囤积卷纸抽纸等必需品。
在B站则要摇身变为大事主理人,更容易进行一些重大决策,买大件或者任何难下决断的物件之前,总习惯于听听那些信任的UP主们怎么说。
像是买电脑前,会去B站找几个笔记本评测博主的硬核拆机视频;
又或是工作后想帮爸妈换掉家里已经外壳发黄的旧冰箱,自己又对冰箱该怎么挑一窍不通,这时候就会上B站搜“xxx价位 冰箱推荐”之类的关键词,瞅瞅家电和生活博主们推荐什么牌子。
不搜不知道,一搜才发现冰箱冷冻室选大还是小、有没有特别的果蔬保鲜功能,每一处都有讲究,尤其对家里负责做饭的人来说体验感相差很大。
这些视频的评论区也会有各式互助推荐的留言,网友们讲述自己的需求、使用习惯,让大家一起参谋适合买什么,堪称手机皇帝们的“影子内阁”。
当然,以上“人设”并不固定,根据兴趣、平台使用习惯的不同,人们在各个平台可能有不同的倾向,形成属于自己的消费惯性。
对比来看,它相当于网络时代的一种新式生活智慧。
曾经,父辈们对线下消费的套路了如指掌,知道哪个菜市场的菜最新鲜、哪条街的服装销售员眼光最准,又或是哪家电器店的老板最老道,推荐的家电总出不了错。通过熟人社会的关系网与年复一年的生活经验,积累出自己的判断。
而如今,轮到了年轻人们逐渐摸清线上消费的套路,知道想要的讯息应该从哪搜,所好奇的商品应该去哪个平台提前了解。
这何尝不是一种“知人善任”,把手机app们当作各有分工的臣子合理利用。
02
“重决策式”购物,
再度复苏了?
抛开皇帝与臣子的cosplay外衣,这批年轻人本质在通过拉长自己的购物决策思考时间,更谨慎、遵循自己的真实需求去消费。
也就是进行更多的“重决策式”购物。
当下,大众普遍处于信息过载的环境中,直播间内一轮又一轮地嘶吼着“降价”“最后三单”“再加十包”等简单粗暴的口号,希望用话术与音量把消费者轰炸到匆忙下单。
网上的关于此的讨论曾引发许多人的共鸣:
“有时点开软件后,会很快忘了自己原本要做的事,页面不断跳转、跳出,不知不觉就开始刷购物软件了,刷到最后一片虚无,买了一堆可有可无、可能也并没有很想要的东西。”
在这一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有意识地对抗这股“无脑消费”的氛围,主动设立自己的购物门槛,进行重决策购物,比如说:搜索。
这项行为本质是人们逐渐重视消费主体性的体现。
今年双11,B站上搜索大促相关关键词的人数单日最高同比增长了近5成,全周期平均增长了近2成。
别看大家表面上对大促都麻了,其实一旦想清楚自己要买什么,就会快狠准地出手,搜索到需要的讯息,对比、测评、了解清楚产品优势后,自然会对心仪商品一举拿下。
主动搜索的意愿极强,证明着大家只是厌倦了漫无目的的消费行为,进化成了购物意愿更强烈、需求更集中的形态。
当一位用户打算购买一台专业投影仪、一款高端护肤品或一部旗舰手机时,他需要的不是寥寥几十字的抽象介绍,不是30秒内快速切换场景的短视频所下的简略定义,更需要的是一段能够娓娓道来、层层剖析的深度内容。
消费者视角下,内容差距的影响其实很明显:
“几块钱的东西介绍简单也就算了,现在要卖我几百、上千的货,总不能几句话就把我打发了吧?我凭什么相信你的商品值这个价呢?”
比如他们想要知道,一台投影仪在家庭客厅、卧室等不同环境的亮度、色彩表现、智能校正能力的差异,与竞品同屏对比效果如何,而不是简单几句“不错”“比上一代进步了”。
不仅消费者对深度内容的需求强烈,很多品牌方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比如荣耀在今年双十一期间,就敏锐捕捉到该趋势。
最值得一提的是他们与专注于科技评测的B站UP主搞机所、小白测评合作,推出了两期约为15分钟和17分钟的深度评测视频,对新品Magic8 Pro进行了“360度环评”。这些视频在用准确的数据测评去展现新机配置变化的同时,还从普通用户视角分享了不少具体的使用细节。
比如握持手感如何、背板材质摸上去咋样。
别觉得这些细节鸡毛蒜皮,在打工人下班回家后往床上一侧躺,报复性刷两小时手机的时刻,它们就是影响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屏幕边缘太锐的话,单手玩手机玩久了可能会在手心压出痕;镜头组如果太重,手机拿着可能会觉得“头重脚轻”,握感别扭。
以及,一台手机的电量日常使用是能撑到下班回家,还是能再多撑几个小时,有时决定了打工人下班后在地铁上能不能开一把游戏,和朋友聚餐时要不要带充电宝,它们同样是幸福感的细微影响因素。
也别觉得普通人感受不到细微差异,从荣耀合作视频的评论区就能看出来,当代网友早已人均老手机家了,对体验与功能的感受差异手拿把掐。
视频里介绍到的手机功能,他们会在评论区继续讨论实际体验感如何,与自己过往手机型号相比较。有些用户也会描述自己的需求推荐手机,或者咨询几款做对比,习惯把B站作为购机的最后站点。
测评里没提及的功能,大家也会在交流中讨论出新点,比如外卖小哥网友提出手机信号好不好的疑问后,很快获得了几十条回复。
对外卖员来说,小区信号不好、在电梯里联系不上买家是直接痛点。其他网友们可能不是这一职业,却也能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给出参考,比如“我在地铁里用它玩游戏很流畅,信号表现应该不错”。
据了解,这两条视频分别给荣耀贡献了600万和800万的GMV。
更重要的是,在手机市场已不再是蓝海、基本进入存量竞争时代的背景下,带动的新客率竟然高达84%。
03
越来越多年轻人
开始找回消费的决策快感
对这届消费者来说,重决策的思维方式是重新找回对消费、对生活支配感的过程。
认真思考自己对这件商品有什么期待、是为了满足必需还是好奇心,不让自身成为消费主义浪潮中的浮萍。
直播全是套路,图文帖一刷都是小广,结果UP主变成了许多用户掏出腰包最后的把关人。有网友说,看十个帖子不如看一条UP主的深度视频。
长内容不是没有广,但它能够提供充足的信息增量,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商品的设计理念、技术原理、真实使用场景与长期体验效果讲明白讲透。
当一个内容,能成功地将商品呈现从“惊鸿一瞥”升级为“深度对话”,那它对消费者来说也就拥有了真正的参考价值。
很多人已经养成了先上B站搜索评测、溯源、避雷等视频的习惯,帮助自己做出最终决定。
今年双十一,仅搞机所、野生的装机宅等六位GMV破千万的数码区UP主,他们带货视频下的商品链接一共被点击超过了100万次。比如像荣耀、蔓迪、极米、TCL、安踏、红狗等品牌均取得了突出的销售转化成绩。
这些商品虽然分属宠物、数码电子、个护健康、智能家居、鞋服等不同领域,却具备一个鲜明的共性:
从消费者视角看,它们都属于典型的、值得进行高决策思考的商品。
不少品牌都捕捉到了消费者们的心态变化,意识到当买家是以深度思考、认真研究的心态对待商品时,粗暴的售卖吆喝不仅不起效,在消费者眼里甚至可能是一种不专业的敷衍和功利。
于是很多品牌都对自身销售策略做出了调整,更关注于专业、耐心地与消费者进行心智交流。
举例来说,在个护健康领域的生发品牌蔓迪,通过医学领域的UP主兔叭咯的一支12分钟长视频,从脱发生理原理讲起,详细解读了米诺地尔(蔓迪核心成分)的作用机制、起效周期、适用人群以及用户的顾虑点,并辅以自己数月的真人实测记录。
这种将产品置于科学框架下进行“深度开箱”的方式,提供的正是高决策成本消费者所渴求的“确定性”。该视频也成为爆款,且视频的种草转化周期长达一年之久,转化的新客率高达84%。
宠物行业也是如此,像宠粮品牌渴望,今年就在B站通过专业宠物UP主和极地溯源的深度内容,打出了超过70%的新客率。
成绩背后,是重决策消费时代下的两大新变化:
一是粉丝对UP主长期积累的高信任度,使得推荐更具说服力;
二是长内容能够承载充足的专业信息增量,从技术原理到真实体验全面覆盖用户疑问。
在“巨好用”“强烈推荐”等营销话术泛滥、消费者信任阈值不断提高的当下;在消费者不再满足于表面的产品卖点,而是渴求了解工作原理、使用场景、长期效果乃至同类对比的市场环境中,不论是消费者还是品牌方,都在逐渐意识到一个事实:
后大促时代,粗放式的消费,正在被“精细化消费”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