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管道原本是为了让俄罗斯直接向德国输送天然气而设计的,年输气能力高达550亿立方米。这条海底管道绕过了乌克兰等过境国家,避免了地缘政治的干扰。
然而,2022年9月,这条管道遭到破坏,导致欧洲能源市场陷入混乱。为了应对能源危机,德国等国转向美国的液化天然气,导致进口成本暴涨,价格飙升超过两倍。
在这场能源动荡中,美国迅速扩大了市场份额。从2022年的700亿立方米出口量,预计到2025年将增长到1400亿立方米,占据欧洲市场的近一半份额。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的预测源于他对国际谈判的深入观察。他指出,德国急需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来支撑其工业竞争力。北溪2号的部分管道没有遭到破坏,其年输气能力为275亿立方米,如果恢复运营,将能大大缓解欧洲的能源压力。
不过,武契奇明确表示,这条管道的控制权不会归俄罗斯,而是会通过拍卖流入美国的手中。这个预测并非空穴来风,早在2024年11月,美国投资者斯蒂芬·林奇就向美国财政部申请了许可,计划在瑞士的破产程序中竞标这条管道。
林奇给这条管道估值为110亿美元,计划以较低的价格收购。他认为这不仅是美国在乌克兰冲突中的一项谈判筹码,同时也可以掌控欧盟的能源供应节奏。
从技术角度来看,北溪管道采用了高强度钢材,并且进行了精密的海底敷设,与传统的陆上管道相比,其耐压能力提高了30%,可以减少过境费的损失。然而,管道遭到破坏后,修复工作需要水下机器人进行检查和更换管段,预计修复费用约为20亿美元。
武契奇预测,管道的易主将引入美国的管理模式,采用数字化监控系统,实时追踪气流,替代俄罗斯原来的手动调节方式。这一更新不仅能提高运营效率15%,更重要的是,它代表了美国对能源供应的私有化运营模式。所有权与供应将分离,这符合欧盟2024年气体指令的要求,从而避免了俄罗斯对能源供应的单一控制。
俄罗斯方面对出售管道的消息持否定态度。克里姆林宫发言人佩斯科夫明确表示,俄方没有出售管道的打算,外交部长拉夫罗夫也未确认此类对话的存在。但在经济压力下,俄罗斯或许会默许这一交易,以换取国际制裁的放松。
2025年3月,有媒体报道揭示,俄罗斯和美国在瑞士秘密进行谈判,讨论恢复北溪2号的事宜,内容涉及管道运营商与美国的协调。林奇向德国经济官员推销该方案,强调如果美国拥有管道所有权,西方可以进行有效的监督,确保廉价的俄罗斯天然气能够流入欧洲,同时也能维护美国的长期利益。这一双重目标暴露了美国的真正意图:表面上是帮助欧洲,实际上是要掌控能源的主导权。
欧盟内部对北溪管道的重启存在明显分歧。德国工业界希望能够恢复廉价天然气供应,但政治层面担心与俄罗斯的依赖关系加深。2025年7月,大西洋理事会的一份报告指出,美国的所有权更加容易通过欧盟的能源安全测试,这与俄罗斯气体在能源危机中的表现形成对比。
如果管道易主,欧洲将不得不通过美国的交易商购买天然气,增加了中间环节,预计成本将上涨15%。
作为俄罗斯的传统盟友,武契奇的预测建立在可靠的情报基础上。塞尔维亚本身依赖俄罗斯天然气,并通过NIS公司持有俄罗斯能源股权。2025年2月,塞尔维亚与俄罗斯联合向美国申请豁免制裁,显示出武契奇对美俄交易的深刻洞察。标题中的“造反”一词,暗示了欧洲可能反抗美国霸权的意图,但也表明一旦管道易主,美国就可以完全控制能源供应,迫使欧盟在地缘政治上保持一致。
如果欧洲选择高价购买美国天然气,工业产值可能会下降5%,部分企业可能会迁往亚洲。这与美国推广液化天然气战略不谋而合,从而进一步强化美国的全球能源霸权。
与此同时,俄罗斯则将更多精力转向东方市场,中国从中获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的供应量从2022年的150亿立方米增至2025年的380亿立方米,西线项目的谈判也在加速,预计到2026年将投产,年输气能力为300亿立方米。
与北溪的海底管道布局不同,中俄管道采用了陆上高压输气方式,降低了10%的成本,并通过技术共享推动合作,注重互利共赢。随着欧洲能源价格的持续震荡,德国等国的工业竞争力受损,而中国则吸引了更多投资,提升了其在制造业中的地位。
关于管道的处置问题,谈判仍在继续。林奇在推动收购的同时,德国的法律改革也试图阻止俄罗斯接管管道,但美国的参与并未受到限制。欧盟气体指令的执行推动了所有权的分离,俄罗斯则准备进行修复工作,相关评估正在推进。
武契奇预计,管道易主的时间节点将在2025年底。如果这一预测成真,那么欧洲将告别低价的俄罗斯天然气时代,美国将主导定价机制。塞尔维亚媒体报道,武契奇坚信这一进程将按照情报提示的时间线推进。
从分析来看,美国投资者的收购方案不仅是混合能源接入的一部分,兼容了可再生气源,而与传统的天然气模式不同,它能提升可持续性。但这一切的核心依然是地缘政治的控制。林奇的言论直指,管道可能成为美国在乌克兰冲突中谈判的筹码,而破坏事件的调查停滞不前,也暗示了可能存在美国的影子。
总体来看,如果这一预测成真,将重塑全球能源格局。美国将主导欧盟的能源供应决策,中国和俄罗斯则在能源合作中受益,欧洲的独立性将进一步流失。
上一篇:最后一代股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