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感酿出年产值超60亿元的甜蜜产业
麻糖米酒焕新圈粉年轻消费者
孝感实施“百城千店”计划,助力麻糖米酒产业发展。图为11月13日,位于湾流汇的孝感麻糖米酒馆吸引了不少顾客。
湖北米婆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罐装的米酒整齐行进在传送带上。
湖北爽露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米酒生产线上,工作人员对流水线上的产品进行质检。
位于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的博物馆,展示了孝感麻糖的前世今生以及制作工艺。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王欣
通讯员 李林 李哲文 宓天鹏
“麻糖米酒天仙配,千年孝感好滋味。”许多人未曾踏足孝感,却早已尝过孝感麻糖的香甜、品过孝感米酒的醇厚。
这份传承千年的“甜蜜”与“微醺”,不仅是岁月长河中的孝感城市印记,更是湖北省传统食品产业的亮眼名片。
孝感麻糖,拥有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也是湖北省唯一入选国家《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和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重点培育名单》的产品;孝感米酒,则是湖北省首个以地理标志注册的证明商标,入选国家重点地方特色食品产业集群、《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及国家“一带一路”地理标志品牌推广清单。
然而,随着“低糖低卡”“时尚潮饮”等健康化、年轻化、场景多元化的消费新趋势兴起,这道千年风味也面临新的挑战。如何既守住传统技艺的“根与魂”,又抓住现代产业发展的“时与势”?
孝感市委、市政府精准施策,实施麻糖米酒产业高质量发展“十个一”工作举措,推动这对“甜蜜搭档”走出窄巷、迈入主赛道,如今已酿出一个年产值超60亿元的富民产业。
守护老味道
出台全省首部市州级专项法规
清晨,位于孝南区城站路的孝感米酒馆人头攒动,周卢坚和家人正排队等餐,蒸汽从巨大的紫铜锅中升腾,裹挟着醉人的醇香。
在孝感,很多人的一天是从一碗米酒开始的。这个习惯,已流传千年。
据《孝感县志》(清光绪八年)记载:米酒“成于孝始于宋。后多效之,而孝感独著”。宋太祖赵匡胤为孝感米酒题字:“闻香下马”“知味停车”。而麻糖则从元末明初飘香至今。
孝感麻糖与米酒,这对从历史中走来的“甜蜜搭档”,从手工作坊起步,历经国营整合与市场化转型,一路发展壮大,逐步从孝感走向全国,乃至海外。
然而,前进路上并非一帆风顺。以米酒为例,20世纪90年代,部分企业为抢夺市场动了歪心思:减固形物含量、减杀菌环节、低价恶性竞争……一时间,孝感米酒市场鱼龙混杂,品牌形象受损,百余家企业陷入低谷,不少最终关门歇业。
孝感市麻糖米酒行业协会会长孙俊回忆,为将“跑偏”的企业拉回正道,2004年和2009年,孝感两度发布孝感米酒地方标准,合力重振品牌。2014年孝感米酒地方标准过期,市场再次出现乱象,为守住好不容易重塑的品牌形象,省市携手出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引导企业出台更严格的企业标准,变打“价格战”为打“质量战”。
然而,技艺创新不强、品牌资源分散、消费业态单一等问题,依然制约产业发展,亟须通过立法建立系统性的保障机制。
2024年12月23日,孝感市委专题研究推动麻糖米酒产业高质量发展。2025年1月,市七届人大六次会议上,王丹丽等10名代表联名提交议案,建议尽快出台支持孝感麻糖米酒产业保护和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立法之基,调研先行。孝感市人大财经委联合市经信局,历时数月走访20余家企业,召开近10场座谈会,全面梳理孝感麻糖米酒产业发展现状,研究产业发展对策建议。市人大常委会还带队赴广西柳州、广东江门等地考察特色产业发展立法工作,并通过网络、代表“家站”和基层立法联系点广泛征集意见。
2025年9月25日,湖北省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次会议审议批准《孝感麻糖米酒保护和发展条例》,将于2026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作为湖北省首部聚焦“文化保护与地方产业发展”的市州级法规,它标志着孝感麻糖米酒产业迈入依法保护、规范发展的新阶段。
孝感市人大常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该条例旨在通过法治手段守护传统技艺、传承文化根脉并赋能产业发展,推动麻糖米酒产业从单一的“技术合规”迈向全方位的“系统治理”,最终将其打造为彰显孝感特色的城市“金名片”。
焕新老手艺
米酒生产95%环节实现“机器换人”
走进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博物馆,老照片、旧工具与文字记录,静静讲述着麻糖与米酒的千年故事。
那轻薄甜脆的麻糖,背后是选麻、熬糖、扯糖、切糖等6道大工序、24道小工序的匠心传承。“至今仍有约三成环节依赖手工,比如麦芽培育、糖麻配比等,稍有一点偏差就不是那个味了。”省级非遗传承人何宣川轻抚着老工具说。正是这份坚守,才让“形如梳、白如霜、香甜蜜脆”的孝感风味得以代代相传。
然而,老手艺也面临新挑战。“招工难、成本高、质量不稳定,是制约产业发展的三大痛点。”孙俊以米酒制作为例,过去从抬米、洗米、拌曲、计量、称重、检测到装箱,大多依赖人工,不仅效率低、成本高,品质也难以统一。
传承不断,创新不止。推动“老手艺”与“新智造”融合,成为龙头企业共同的选择。
如今麻糖制作,不再需要打“人海战”。在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约七成生产环节已实现机械化,效率和品控显著提升。
米酒生产更是科技感满满。走进湖北米婆婆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5G+”智慧工厂,罐装的米酒鱼贯而出,整齐行进在传送带上。经5G机器视觉质检系统“检阅”后,米酒“穿”上红色外衣,被机械手臂与码垛机器人打包装箱。生产负责人李银辉介绍,95%的环节已实现“机器换人”,人力成本降低30%—40%,生产效率提升17%,检测精度高达99.9%。
这样的变革,是否会丢失传统风味?
“变的是生产方式,不变的是风味根基。”孙俊强调,无论是麻糖的糖麻配比,还是米酒所需的朱湖糯米、城隍潭水和蜂窝酒曲,这些核心要素始终未变。智能系统通过精准控温,还能让发酵过程更稳定,品质更有保障。
产品和营销模式的创新,同样紧跟市场,甚至引领潮流——
湖北爽露爽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历时5年研发出“我不是啤酒”气泡型精酿米酒,让米酒也能碰杯畅饮,通过牵手良品铺子,吸吸米酿等产品迅速“圈粉”年轻人;
湖北生龙清米酒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米酿羹,固形物含量大于40%,具有代餐功能,让米酒跨入八宝粥赛道、摆上麦德龙货架,并申请发明专利;
孝感麻糖米酒有限责任公司突破麻糖去湿保鲜技术,将保质期延长至10个月,还推出海苔、椒盐等十多种新口味,大包装改小包装,低糖、无糖系列紧跟健康潮流;
米婆婆以大健康为导向,专注于谷物发酵,打造液态调味、健康饮品、休闲零食、低度发酵酒等产品矩阵,还开设“米酿舍”品牌店,将米酿与人参、咖啡、茶饮等进行融合,用“新配方”装满年轻人的茶杯。
守正创新,让老味道飘得更远。
孝感市公共检验检测中心与市农科院、企业合作,创建糯米生物发酵酒湖北省工程研究中心,形成需求提出、技术研发、应用验证的闭环,助力企业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如今,孝感米酒已发展出4大类200多个品种,麻糖也拥有50多个品类,从传统礼品变身现代休闲食品,持续拓展“甜蜜家谱”。
跨界拓新路
“甜蜜版图”加速铺向全国
秋日的孝感街头,“爷爷不泡茶”门店前常常排起长队。在年轻人的必点清单里,一杯融合了传统米酿香与鲜荔枝清甜的饮品,一经推出就占据着人气榜首。
“我们以孝感米酒为核心原料制作的荔枝冰酿,累计销量已突破5800万杯。”11月4日,在2025孝感麻糖米酒文化活动暨甜蜜之旅启动仪式上,爷爷不泡茶公共事务总监刘栋带来喜讯。
荔枝与米酿的结合并非一蹴而就。为了打磨出口感层次更丰富的产品,研发团队将茶底换为花魁单丛茶,加入专利茶冻提升口感层次,并坚持使用鲜奶与现萃茶,精准捕捉米酒醇香与现代茶饮之间的共鸣点。今年,荔枝冰酿迎来全面升级,爷爷不泡茶依据米酒含量差异,推出“非遗经典款”与“开醺限定款”两款产品,上市首月销量就突破700万杯,为茶饮市场增添了一抹亮色。
产品创新赢得更大市场,助推品牌价值的提升。今年10月27日,经专业品牌评价机构Asiabrand(亚洲星云品牌)评估,孝感麻糖品牌价值达81.75亿元,孝感米酒品牌价值高达190.77亿元,双双实现历史性跨越。
千年技艺,需要新时代的表达;百亿产业,呼唤更响亮的品牌。如今,孝感麻糖米酒正以跨界融合之姿,走进更广阔的生活场景。
11月2日,孝感马拉松赛场边,“孝感麻糖甜蜜补给站”人潮涌动。组委会不仅为选手准备了麻糖补给,更为男女冠军每人送上100斤孝感米酒,让这份“甜蜜”随奔跑的脚步传递开来。次日,国风市集上,工匠们戴着洁白的手套,现场展演麻糖制作非遗技艺,吸引游客纷纷驻足拍照、扫码下单。
品牌形象的刷新也在同步推进。11月4日,孝感正式发布麻糖米酒全新品牌标识,宣传语“麻糖米酒天仙配,千年孝感好滋味”朗朗上口,推动老味道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孝感实施“百城千店”计划,助力麻糖米酒产业发展。
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孝感推出“十个一”工作举措,实施“百城千店”计划,打造集文化展示、产品推广、餐饮美食体验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孝感市商务局主要负责人介绍,“百城千店”计划以政策扶持、市场运作为原则,采取直营与加盟相结合、旗舰店与连锁店相结合、单一餐饮与多业态经营相结合等模式,力争年底开设约30家线下直营门店。目前,孝感各县市区及武汉、北京等地门店已陆续开业。
“全市36家生产企业中,有15家发展成为规上企业。”孝感市麻糖米酒工作专班负责人黄祥文表示,孝感麻糖米酒产业已形成以2家“中华老字号”、3家中国驰名商标企业为引领的集群发展格局,产品畅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额年均增长保持在10%以上,麻糖米酒成为孝感递向世界的味觉名片。
今年以来,孝感新签约和扩能的麻糖米酒产业链项目达11个,投资总额23亿元。一张做优产品、做大企业、做响品牌、做强产业的“甜蜜版图”,正加速铺向全国乃至全球。
专家点评
为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孝感样本”
王金华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农经所副研究员
孝感麻糖米酒产业历经千年积淀和传承,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基因与经济价值。它正以文化、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之势,实现从传统特产到现代产业的华丽转身。这不仅是孝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更为中国传统食品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孝感样本”。
千年传承与现代创新交织
的产业奇迹
孝感麻糖米酒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已形成产值规模达60亿元的完整产业链生态,带动就业超3万人。孝感米酒以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85%,出口额近1000万美元的佳绩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这一产业奇迹的背后,是文化赋能、政策护航与技术驱动三大关键因素的协同发力。
文化赋能,千年风味焕发新活力。孝感麻糖米酒是湖北名特产品,拥有“中华老字号”称号,其制作技艺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孝感麻糖入选国家首批传统优势食品产区,孝感米酒成为湖北省首个以地理标志注册的证明商标,并被纳入《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千年风味得以传承并焕发活力,成功演绎了博大精深的中华饮食文化,体现了一代代孝感人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匠心守护。
政策护航,系统谋划引领产业升级。孝感历届市委、市政府持续将麻糖米酒产业作为重点工程,纳入全市食品加工产业高质量发展战略布局。从两度发布孝感米酒地方标准,到出台技术规范、团体标准,再到今年推动《孝感麻糖米酒保护和发展条例》获准施行,政策保障体系日益完善。同时,孝感系统推进“十个一”工作举措,实施“百城千店”计划,为产业从“技术合规”迈向“系统治理”提供了有力支撑。
技术驱动,智能制造与产品创新并进。以米婆婆“5G+”智慧工厂、爽露爽果味米酒研发、麻糖米酒公司低糖产品突破等为代表,孝感麻糖米酒产业实现了从传统作坊到智慧工厂的跨越。特别是“爷爷不泡茶”等新式茶饮品牌,通过将传统米酒与茶饮跨界融合,打造出爆款产品。这是企业家在传统与现实的碰撞中勇于创新,不断推动“老手艺”与“新智造”融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消费场景结合结出的硕果。
让麻糖米酒产业成“中国味”杰出代表
面对标准体系不完善、品牌协同不足、创新能力偏弱、国际化进程缓慢等挑战,需从四方面发力推动孝感麻糖米酒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一是以文化赋能提升价值高度,加快实施文化强基工程,打造一批“可品尝、可体验、可带走”的高端文化消费场景。
二是以科技创新突破增长瓶颈,强化产业链整合和“产学研检”融合,构建健康产品强矩阵,抢占功能性食品赛道。
三是以强化制度建设创造良好发展生态,加快《孝感麻糖米酒保护和发展条例》实施细则落地,完善全产业链标准体系,用标准提升行业发展话语权。
四是以开放合作拓展市场空间,巩固拓展“百城千店”计划成果,加快“一带一路”市场渗透。
未来五年,通过构建文化、科技、制度、市场“四位一体”发展体系,孝感麻糖米酒产业有望梯次实现百亿、两百亿级产业目标,让这一千年韵味飘香世界,成为“中国味道”的杰出代表。
(本版图片均为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倪娜
通讯员 蔡青阳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