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闽侯洋里乡茶苑村迎来新景:新种下的100多亩(逾66666.67平方米)黄心白菜在雨水滋润下生机勃勃,近半种苗已破土而出;9月中旬种下的白萝卜、莴笋即将迎来丰收。这片曾经沉寂的土地,如今正焕发出蓬勃的活力。
茶苑村村民在田间劳作。
破困局
政策引领与基建夯实
唤醒沉睡荒地
茶苑村坐落于海拔800余米的高山上,拥有肥沃的土壤资源。然而,受地形陡峭、交通不便等因素影响,传统农耕收益微薄。随着青壮年劳动力纷纷外出务工,耕地抛荒现象日益严重,茶苑村逐渐走向“空心化”。同时,乡村产业存在规模小、分布散的发展瓶颈,进一步制约了村庄的发展。
2022年,闽侯县推出《关于推进创建村党支部领办农业生产服务型农民合作社的实施方案》,为茶苑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在政策引导下,茶苑村将“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作为重要突破口。在党支部领办和村办闽侯县丰成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牵头下,当地流转100余亩(逾66666.67平方米)抛荒撂荒地,推动耕地集中连片经营和规模化复耕,为这片沉睡的土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之后,闽侯县在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惠农政策基础上,因地制宜出台“粮八条”专项扶粮政策,降低了相关补助的“门槛”。同时,福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闽侯县农业部门创新运用部门联审大数据比对机制,精准识别并剔除耕补发放中的抛荒面积,确保惠农补贴精准公平发放,形成“种粮得补贴、抛荒无收益”的政策导向,强化了数据赋能精准激励。
针对山区耕地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闽侯县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近3年累计投入资金3280万元,建成高标准农田1.7万亩(约11333333.33平方米),新建和改造沟渠、机耕路等基础设施近70公里,使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同时,同步推进宜机化改造,积极推广适用山区的小型农机具,提升了机械化作业水平。茶苑村作为受益村子之一,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显著改善。
谱新篇
模式创新与党建赋能
迈向振兴坦途
如今,依托海拔优势,闽侯县丰成农业专业合作社构建起“三季轮作”的高效种植模式:春种马铃薯,夏种毛豆(玉米),秋种白萝卜,通过粮经作物套种轮作提升产出效益。在产品销售方面,构建了“党支部认养+批发市场对接+企业合作”的多元渠道。合作社与民天蔬菜批发市场、优野公司等建立合作关系,让抛荒地变成了“聚宝盆”,解决了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
“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的开展,为茶苑村的土地盘活工作增添了新动力。活动让机关干部走进田间地头,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开拓了新的空间。茶苑村与55家闽侯县各单位达成结对共建,吸引各单位认种耕地。“以前种地,总担心种出来的粮食卖不出去,现在有单位认种,我们只管好好种,收入有了保障,干活也更有劲头。”茶苑村党支部书记林立平兴奋地说。
闽侯县委县直机关工委有关负责人也表示,通过党建领航打破职能壁垒、打通协作堵点,将原本分散在不同领域的资源、技术与服务拧成“一股绳”,为“我在乡间有亩田”活动走深走实注入了强劲动力。
目前,合作社已整合村集体10万元(占股33%)、村民注资20万元及16户农户入股,复耕撂荒地258亩(约172000平方米),年产蔬菜300吨,带动55名村民就地就业,人均年增收2.2万元。据统计,该村去年参与土地流转的村民人均增收3.5万元。同时,该村还通过与省市农科院合作,试点种植莴笋、芥菜新品种及5个水果玉米品种,为产业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福州市农业农村局相关工作人员坦言,正是坚持以政策引导、模式创新、党建引领为抓手,持续推进撂荒耕地治理,闽侯茶苑村才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撂荒治理与粮食安全协同发展之路。如今的茶苑村,正以崭新的姿态,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记者 陈木易 通讯员 叶健芳/文 记者 林双伟/摄)
上一篇:福州将停止汽车报废更新补贴活动
下一篇:丹贵公路台尖山隧道左洞贯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