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辈子还能解套吗?
”一位股民在股票论坛发出绝望的提问。
他口中的这只股票,上市6天连续下跌,首日追高者浮亏已超45%。
更残酷的是,根据Wind数据统计,今年A股上市的48只新股中,若投资者在上市首日以收盘价买入并长期持有,七成以上将面临亏损,最高亏损幅度达47%。
这场看似疯狂的“上市即巅峰”戏码,已成为A股新股的常态。
一场精心设计的“围猎游戏”
2024年11月26日,化肥企业红四方登陆A股。 发行价仅7.98元的它,首日涨幅一度飙升至2255%,盘中最高触及188元。
但狂欢仅持续了一天。
次日,股价腰斩49.7%,收于81元。
类似的剧情在2024年反复上演:长联科技上市次日冲高至689元后暴跌86%;强邦新材从245元跌至48元,跌幅81%;盟固利首日暴涨35倍后,从202元阴跌至15元,跌幅93%。
这些新股背后存在共性:流通盘极小。 红四方上市初期流通股仅4000万股,炒作资金用8.5亿元成交额就能将股价推高188元。 散户网上申购中签率仅万分之二,75%的流通股配售给机构,后者在首日高抛套现,留下追高散户承受后续跌幅。 公募基金经理陈平直言:“流通盘小的情况下,买方没有对手盘,资金轻松拉高股价吸引散户跟风,而这部分资金大概率要被套。 ”
股价腰斩后仍高估一倍
即便经历暴跌,许多新股的估值仍远高于行业合理水平。 前述汽车零部件企业市盈率61倍,高出行业均值一倍多。 红四方在腰斩后市盈率仍达86倍,而行业平均仅15倍。 有基金经理测算,若按20倍市盈率估算,其合理股价应在21元左右,但当前股价仍达81元。
估值畸形的根源是上市前定价与上市后炒作的脱节。
今年新股发行市盈率普遍低于行业平均,为炒作留下空间。 但首日涨幅动辄数倍,使股价迅速脱离基本面。 例如盟固利,发行价5.32元,首日最高炒至202元,市盈率超300倍,但公司盈利能力并未发生质变。
割肉还是死扛?
“上市第五天,主力一次像样的反弹都不给。 ”一位投资者描述被套经历。 新股前5个交易日无涨跌幅限制,本应是多空充分博弈的窗口,却成了主力资金“诱多套人”的舞台。
某电机企业上市首日冲高至77.3元后回落,次日低开套牢首日追高者,随后三日累计下跌三分之一。
散户的侥幸心理加剧了亏损。 部分投资者在首日亏损10%后选择加仓,期待“盘中拉升解套”,结果亏损扩大至20%以上。 另一些投资者因亏损幅度过大而“躺平”,将股票视为“垃圾资产”封存。 数据显示,这类深套新股若想重回高点,需要公司业绩实现数十倍增长,但多数企业难以实现。
首日卖出是铁律
与散户的狂热相反,公募基金等机构对新股采取极致谨慎策略。 多数公募的打新策略是“上市首日卖出”。 今年一季度上市的27只新股中,仅不到三成的前十大流通股东出现公募身影。 基金经理温乐表示,倾向于等新股上市半年后再研究,“因为上市初期股价波动大,估值泡沫明显”。
这种冷静源于血泪教训。 2021年询价新规实施后,新股定价中枢上升,破发常态化。 2021年11月初,27只上市新股中9只首日破发,破发比例达三分之一。 投资者“打新”从“凭运气赚钱”变为“凭运气亏钱”,网上申购户数从1500万户降至1300万户以下。
新股暴跌背后的供需失衡
2024年新股数量锐减加剧了炒作烈度。
截至2024年11月26日,年内上市新股仅86只(不含红四方),同比减少70%。 供给减少导致资金集中炒作个别新股,首日平均涨幅从60.37%飙升至228.15%。 但供需失衡带来的暴涨终难持续。 红四方上市后,其市值一度超越行业龙头新洋丰,但后者营收规模是红四方的7倍,利润是10倍。
市场自我纠错机制正在起作用。 2024年9月以来,多只“十倍新股”暴跌80%以上,投资者逐渐从盲目追高转向关注基本面。 但那些在巅峰时期进场的散户,至今仍在等待解套的曙光。
晒本命时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