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酶Q10是一种在人体内广泛存在的天然物质,它参与细胞能量生产,并具有强大的抗氧化作用。虽然辅酶Q10主要存在于肉类、鱼类和一些植物油中,但最近的研究发现,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改造的水稻可以合成辅酶Q10,这意味着未来我们可能从大米中获取这种重要的营养素。这一发现对于那些以大米为主食的人群来说是个好消息,因为这将为他们提供一种新的、更方便的方式来补充辅酶Q10。此外,这也意味着水稻可以“重拾”其作为健康食品来源的传统角色,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这项技术的应用不仅限于改善人类饮食结构,还可能对农业产生深远影响,例如提高作物的营养价值,增强作物抗逆性等。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这项技术仍处于研究阶段,还需进一步验证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靠吃米饭就能给人体补充有助于心血管健康的辅酶Q10?或许几年之后,市场上就能买到这种神奇大米。国际顶尖学术期刊《细胞》发表了一项来自中国科学家的研究成果:他们只改动了水稻辅酶Q基因上的十几个核苷酸“字母”,就使这座“植物工厂”从辅酶Q9改为“生产”辅酶Q10。目前,这种新稻种质的培育工作正在逐步推进。
这项研究还开启了一条以进化生物学指导基因编辑的新思路。辅酶Q10不仅与心脏健康息息相关,还是线粒体呼吸链的电子传递体,更是一种脂溶性抗氧化剂,有助于改善人体疲劳、降血脂、提升免疫力。不同物种合成的辅酶Q略有不同,例如人体合成的是辅酶Q10,而小鼠、水稻、拟南芥合成的是辅酶Q9,大肠杆菌则合成辅酶Q8。
多年前,中国科学院院士陈晓亚提出疑问:这种差异仅在辅酶Q的一条侧链的长短,为何会这样?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与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合作为解开这个科学问题带来了契机。通过检测苔藓、石松、蕨类等67个科134种植物样品的辅酶Q,发现合成辅酶Q10是被子植物的祖先性状,多数植物仍然合成辅酶Q10,而禾本科(包括水稻、小麦等作物)、菊科和葫芦科植物等主要合成辅酶Q9。有趣的是,水稻仍带有合成辅酶Q10的基因,只是已残缺不全。这激发了研究组让水稻重拾“祖业”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