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5日,香港金融市场中国财政部发行的40亿美元主权债券,竟引来1182亿美元认购资金,超额认购倍数高达30倍,创下历史最高纪录。 这批债券的利率与同期美国国债几乎持平,3年期利率3.646%,5年期利率3.787%,但美国同期国债的认购倍数仅为2.5-2.7倍。 国际投资者用真金白银表明,中国主权信用已跻身全球最顶级资产行列。 这场看似普通的金融操作,背后实则是全球资本对美元霸权的一次集体“反叛”。
此次发行的美元主权债券分为3年期和5年期两个品种,发行规模各为20亿美元。 从投资者结构来看,主权类投资者(包括各国央行和主权财富基金)占比高达42%,银行和保险机构占24%,基金及资管机构占32%。 这些机构投资者的决策通常基于长期战略,它们的积极参与意味着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已形成全球性共识。 地域分布上,亚洲投资者占据53%,欧洲占25%,中东地区占16%,美国本土投资者也贡献了6%的认购份额。 这种广泛的地域覆盖表明,中国债券已成为国际资本配置中的“硬通货”。
市场热情的直接对比凸显了中美信用的逆转。 美国联邦债务规模已突破38万亿美元,每年利息支出超过1.1万亿美元,甚至超过其军费开支。 而中国不仅拥有超过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还保持着稳定的贸易顺差和5.2%的经济增速。 更具象征意义的是,中国主权债券的零违约记录与美国近50年内两次技术性违约形成鲜明对比。 尽管国际评级机构给予美国的信用评级高于中国,但市场用真金白银投下了相反的票。
中国发行美元债的战略意图远非融资需求所能概括。 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并不缺美元,此次发行更类似于一次高明的金融布局。 通过以接近美债的利率水平成功发行债券,中国为所有中资企业的海外融资立下了“定价基准”。 今后中国企业赴海外发债时,国际投资者将参照中国主权债券的利率进行定价,这能显著降低整体融资成本。 此次发行选择在香港进行,依托香港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进一步巩固了其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债券募集资金将部分投入“一带一路”合作项目,这些项目具备可观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稳定持久的收益回报。 另一部分资金则用于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实现短期收益与长期发展的平衡。 更具深意的是,中国可将这些美元资金转贷给其他发展中国家,帮助它们偿还西方债务。 这一举措直接阻断了美国通过制造债务危机收割他国优质资产的传统路径。
本次发行还新增了人民币清算选项,允许全球合法持有者选择人民币兑付。 这为全球资本配置人民币资产开辟了便捷通道,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关键角色。 当美元资金通过中国主导的渠道回流至美国时,将加剧美国本土的美元过剩状况。 美联储在当前通胀压力下维持高利率政策本就面临困难,这一趋势可能进一步制约其货币政策空间。
从历史维度看,中国主权美元债的发行已形成持续影响力。 2024年11月在沙特发行20亿美元债券时,就获得近20倍超额认购。 此次香港发行将这一纪录提升至30倍,显示国际投资者对中国主权信心的持续增强。 自2009年以来,财政部累计在香港发行4270亿元人民币国债,2017年后已发行250亿美元主权债券和80亿欧元主权债券。 这种渐进式扩大的发行规模,逐步构建起中国主导的跨境融资清算结算体系。
全球资本的选择正在重塑国际金融格局。 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占比已降至58.9%,创25年来新低。 2024年第三季度,全球110个国家已采取一种或多种形式推进“去美元化”。 中国通过发行美元债吸引的资本流动,正在形成一个新的美元循环系统:传统“石油-美元-美债”模式被打破,产油国开始将美元收入配置于中国债券。 这种转变削弱了美国通过美元潮汐收割全球的能力。
金融市场的反应验证了中国战略的成功。 德意志银行中国债券资本市场主管方中睿指出,“十五五”规划强调新兴产业创新和人民币国际化,为全球企业提供了新机遇。 中国银行总行公司金融与投资银行部投资银行部副总经理刘伟表示,国债作为优质资产,对追求低风险稳回报的机构极具吸引力。 这些专业机构的评价反映了市场对中国金融开放步伐的认可。
此次债券发行的技术细节也值得关注。 3年期3.646%和5年期3.787%的利率水平,不仅低于同期美债,甚至接近美国联邦基金利率区间。 这意味着投资者认为把钱借给中国比存美国银行更安全。 认购倍数达到30倍,相当于每1美元债券有30美元资金排队购买。 这种热情使得债券发行从单纯的融资行为转变为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投票。
地缘政治因素也在其中发挥作用。 美国主导的全球金融体系长期依赖“赌场模式”:各国必须使用美元作为交易筹码,美国则通过制造危机实现资产收割。 中国通过发行美元债募集资金,再将这些资金用于帮助发展中国家抵御债务危机,相当于将美国的“收割工具”转化为“防御盾牌”。 这种操作在维护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同时,也提升了中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
债券发行的后续影响已开始显现。 摩根士丹利研究报告预测,如果中国持续发行更高规模的美元债,可能导致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升50-75个基点,增加美国财政压力。 这种外部约束将限制美国通过无限举债转嫁危机的能力。 同时,中国债券市场的开放为国际资本提供了美元资产之外的避险选择,打破了美国对全球安全资产的垄断。
国际投资者的行为模式变化同样显著。 此前资本在面临风险时通常单一流向美国,现在中国主权债券的稳定收益和零违约记录提供了新的避险选择。 这种转变削弱了美国通过制造地区动荡吸引资本回流的能力。 中国坚实的产业基础和军事能力为资本安全提供了双重保障,使投资者愿意放弃部分利息收益以换取资产安全。
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功能在此次发行中得到强化。 作为连接内地与全球资本的关键枢纽,香港为债券发行提供了成熟的金融基础设施和法律环境。 发行全程依托香港市场进行,推动了跨境融资清算结算的规则衔接。 人民币清算选项的全面放开,使香港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扮演更重要角色。
中国主权信用体系的完善过程具有独特路径。 不同于美国依赖军事霸权和金融霸权建立信用,中国通过实体经济支撑和债务管控成效赢得市场信任。 标普国际信用评级公司今年8月决定维持中国主权信用评级“A ”和展望“稳定”不变,这是对中国经济增长韧性的认可。 市场表现与评级结果的差异,反而凸显了国际评级体系的滞后性。
债券发行的技术操作层面也体现战略考量。 此次发行规模控制在40亿美元,在中国外汇储备中占比微小,既测试了市场反应,又避免了过度冲击现有体系。 投资者类型的多元化配置——主权基金、商业银行、资管机构各占相当比例,确保了债券持有结构的稳定性。 这种精细设计为后续更大规模发行积累了经验。
全球金融格局的变迁往往始于细微之处。 1182亿美元的认购总额不仅是对中国信用的认可,更是对现有金融秩序的重新定价。 当国际投资者宁愿接受更低利率也要持有中国债券时,表明资产安全性的评估标准已发生根本变化。 这种变化不是通过政治宣言或军事对抗实现,而是通过市场交易中的理性选择自然形成。
中国金融开放的实践展示了不同的发展路径。 不寻求颠覆现有体系,而是在体系内逐步构建替代性选择;不拒绝使用美元,但通过美元操作削弱美元霸权;不否定市场规则,但利用市场规则重构定价基准。 这种策略既避免了正面冲突带来的风险,又实现了实际影响力的提升。 国际资本的选择证明,金融领域的竞争最终取决于信用基础和经济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