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2日,三大指数低开高走,盘中快速拉升翻红。板块方面,血氧仪、脑机接口、芬太尼、青蒿素等医药、医疗器械概念一枝独秀,有分析认为可能与流感数据提升有关。存储芯片概念受益于涨价浪潮也探底回升,德明利(001309.SZ)、普冉股份(688766.SH)双双涨超8%,北京君正(300223.SZ)、香农芯创(300475.SZ)、江波龙(301308.SZ)等热门股依旧强势。
国信证券认为,存储缺货涨价行情有望贯穿2026年全年,看好利润弹性超预期。上游半导体设备板块由于需求受益,亦引发资金关注。数据显示,高“设备”含量半导体设备ETF(561980)最近10个交易日有7天保持净流入,区间累计“吸金”1.89亿元。
截至10时20分,半导体设备ETF(561980)盘中涨超0.15%,成分股联动科技(301369.SZ)涨超8%,华海诚科(688535.SH)、拓荆科技(688072.SH)涨超2%,江丰电子(300666.SZ)、中微公司(688012.SH)、中芯国际(688981.SH)、寒武纪等多股翻红。
AI需求高增,存储芯片“超级周期”加速
据华尔街见闻报道,三星电子与SK海力士已在第四季度将其DRAM和NAND闪存的价格上调最高达30%,并将新的价格体系传导至客户。
对此,国投证券指出,此举是内存巨头对当前市场供需失衡的直接回应,价格上涨周期已正式开启;人工智能引发的内存“超级周期”正全面加速。
此外,闪存龙头闪迪11月也大幅调涨NAND闪存合约价格,涨幅高达50%。根据TrendForce,预计四季度一般型DRAM价格涨幅从先前的8-13%上调至18-23%,主要系全球CSP扩充数据中心规模,带动整体DRAM价格上扬。
对于四季度存储芯片超预期涨价的原因,中信建投指出,2025年10月全球存储芯片市场持续涨价,一方面AI驱动需求爆发,AI服务器对高性能存储(如HBM、DDR5)需求激增,挤压传统DRAM产能,导致DDR4等产品供应紧张;另一方面,DRAM库存周期从2023年的31周降至2025年10月的8周,原厂削减DDR4产能转向高利润的HBM和DDR5。
中信建投还指出,两大存储FAB加速新产能扩张,设备国产化率有望提升。国产半导体设备自身正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明年有望开启确定性强的扩产周期,设备全行业订单增速或超过30%,有望达到50%+。
解读:存储涨价,为何上游半导体设备需求受益?
从产业链角度看,半导体设备属于存储芯片的上游领域。当存储芯片因为供需失衡持续上调涨价后,芯片厂商盈利能力改善、存在扩产与增加资本开支的必要性,上游设备需求将会受益,从而有望提升订单并加速国产化推进。
开源证券指出,据半导体产业观察,传统DRAM可能在2027年后才开始回稳,NAND与高容量存储需求可能会持续至2028年甚至更久,因此国内存储厂商扩产有望在缺货的情况之下带动份额扩张,扩产的必要性在提升。
从工艺层面而言,存储扩产将会显著带动刻蚀与薄膜设备需求,带动设备价值量提升。因此,持续突破下,存储设备国产化率有望步入增长快车道。
如何选择指数?更高集中度、更高弹性
近期引发资金关注的半导体设备ETF(561980),跟踪指数为中证半导,指数前三大重仓行业为半导体设备(55.41%)、集成电路设计(18.43%)和半导体材料(17.24%),集中度在90%以上,均为芯片产业链的中/上游,也是国产替代的攻坚环节。
数据显示,截至11月11日,中证半导2025年以来涨56.77%,区间最大涨幅超过80%,在主流半导体指数中均位居前列,高弹性特征较为显著。
数据来源:同花顺iFinD,202501.01-2025.11.11
从前十大来看,中证半导重仓覆盖中微公司(688012.SH)、北方华创(002371.SZ)、寒武纪、海光信息(688041.SH)、中芯国际(688981.SH)、拓荆科技(688072.SH)、华海清科(688120.SH)、南大光电(300346.SZ)、中科飞测(688361.SH)等国产设备、材料与芯片设计龙头,合计占比超过78%,前十大集中度较高。
截至最新交易日,半导体设备ETF(561980)基金规模为26.05亿元,是场内最早跟踪中证半导的ETF之一,投资者或可借道布局国产替代关键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