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科技创新浪潮风起云涌的时代,科技企业竞相加快创新步伐,全力壮大自身实力。在此过程中,仅靠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支持,已不足以支撑企业发展进步,来自银行等金融机构的帮助愈发重要。
“创业企业家很多精力投入在创新一线,对于期权激励、期权认购、上市前的战略配售、上市后股权解禁后的财产规划等,都需要私人银行方面的紧密配合。”11月7日,在第八届进博会期间举办的中国银行“融汇世界 智创未来”GBIC大会上,来自机器人和半导体行业的创业者表示,“技术是我们擅长的,但我们不会过多关注金融,像股权贷、股权变化、财富托管,都需要银行的帮助”。
不难看出,创业者在如何运作好一家公司这件事上,其实存在诸多困惑,他们迫切需要金融机构给予支持和指导,以便解决企业的后顾之忧。
作为具备全球化、综合化服务优势的中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持续为客户提供全场景、定制化的私人银行服务,帮客户实现财富稳健保值、增值和妥善传承。截至今年6月末,集团私人银行客户数达21.69万人,金融资产规模达3.40万亿元,在境内设立私行中心205家。
在此基础上,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又创新推出“企业家办公室”,从企业家个人、家庭、企业和社会责任多方面出发,为企业家客户排忧解难。
当大众聚光灯照在不断涌现的科技先锋成果上时,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凭借服务逾百万民营企业家的专业积累,正成为企业家们背后的“军师”。
初创企业的问题多种多样,其中尤以“烧钱”这件事最为典型,专注于智能机器人研发的中科新松董事长杨跞对此深有感触。
他在GBIC大会上提到,“公司刚成立时,都是以烧钱的方式找到新的业务突破口”,从国内第一台七轴机器人、国内第一台双臂机器人、国内第一台复合机器人,到最后形成生态和产业链,背后得到了金融机构很多支持。
杨跞表示,站在企业领导者的视角看,当核心员工变成公司决策者、一分子,股权贷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点,只有比较高的股比介入才能对未来发展有帮助,因此银行的支持非常重要。在持股过程中,股权有可能发生阶段性变化,创业公司希望能在金融机构支持下做出预判或者早期规划。
“公司如果有幸完成IPO,当大家个人财富出现变化的时候,公司也希望通过银行做好托管。”杨跞总结,金融对科技创业企业是非常重要的催化剂。
面对企业家的复合需求,私人银行纷纷行动,开始为企业家客群扮演“及时雨”的角色。2022年,中国银行推出了“企业家办公室”服务,服务范围涵盖财富规划与全球配置、家族治理与传承、企业经营与投融资、慈善公益与社会责任等。
具体来讲,中国银行企业家办公室服务对象主要分为个人、家庭、企业、社会四个维度。
个人需求方面,中国银行为企业家提供专业的财富规划和全球配置服务,搭建了全市场、全策略、全天候的开放式产品架构,今年以来10大类近20个策略全面跑赢同业可比指数。
家庭需求方面,中国银行以家族信托和保险规划为主要工具,服务内容不仅涵盖家族信托设立、信托投资顾问、保险规划、家族宪章等解决方案,还包括高端医疗、健康及养老等增值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定制化需求。
企业需求方面,最基础地帮企业融钱、省钱,对中国银行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深圳一位科技企业负责人曾因短期资金周转问题与中国银行接洽,通过私人银行特色“企业家贷款”,不仅及时缓解了该公司的资金压力,还进一步优化了资金配置,让企业能更专注于技术研发,无需为资金周转问题分散精力。
依托中银集团“商行+投行”“境内+境外”“线上+线下”“金融+非金融”的强大综合服务体系,中国银行企业家办公室可做的事情就更多了。比如某生物医疗高新技术企业赴港上市过程中,中银香港、中银国际为企业提供上市募集资金收款账户服务、上市承销服务、员工股权激励服务,内地分行提供外管报备、企业本外币结算账户、个人账户服务,满足了企业全面发展诉求。
最后在社会需求方面,中国银行通过直接捐赠、理财收益捐赠、慈善信托捐赠等多种方式,助力企业家实现公益慈善愿景。
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已实现对科创企业“个人——家庭——企业——社会”的全方位覆盖,而且精准对接到企业发展的全周期,通过企业家办公室,中国银行成功从“私行”向“商投行”完成跨越。
科技创新需要依靠成熟完善的开放生态,中国银行还在企业家办公室的基础上,搭建了“GBIC”服务平台,G指政府(Government)、B指产业(Business)、I指投资(Investment)、C指消费(Consumer),目的是希望汇集多方力量,共同滴灌科技型企业。
自2022年1月在北京首次举办以来,GBIC大会已在全国10余个主要城市成功举办。
在此次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共有138个国家和地区的4108家企业参展,展览面积和企业总数均创历史新高,专业观众注册达到44.95万人。如此规模之下,中国银行在会场举办的“融汇世界 智创未来”GBIC大会再次有力搭建出涵盖政府政策引导力、产业场景支撑力、投资资本推动力与消费者市场牵引力四位一体的开放平台,为科创企业带来政策互动、资源互享、信息互联等机会。
目前,中国银行私人银行已组建了超2000人的专业服务队伍,并累计为超过百万名民营企业家提供了一站式金融服务支持。通过举办GBIC大会,中国银行又进一步成为全市场科技创新的核心组局者和效能放大器。
中国银行仍在探讨金融赋能科技创新的最佳实践和具体路径,力求把“军师”的服务做得更好。在上海交通大学工业技术创新研究院执行理事刘晓娜看来,银行在服务AI初创企业上,还有三件事可以做:一是针对应用场景金融产品的开发;二是在企业并购方面提供帮助;三是在国际化上发挥更多作用。
长久以来,中国银行持续加大对科创领域的资源投入,截至今年9月末,已累计为16万授信客户提供科技贷款余额约4.7万亿元,助力科创企业发展。聚焦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等重点区域,中国银行的股、债、保、租等科技金融综合化服务规模累计超8300亿元。中国银行还率先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中推进设立科创母基金,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总规模超500亿元,培育科技创新新生力量。
科创企业家是推动科技创新的核心角色和关键力量。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企业财富与个人财富之间需要精妙地达成平衡。中国银行企业家办公室要做的,就是为企业家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在有效隔离企业与个人财富的同时,确保两者能够相互支撑,共同助力企业的长远发展与创新。
(作者 | 陈大壮,编辑 | 朗明,图片来源 | 视觉中国,本内容来自财经天下WEEKLY)
上一篇:A股看多,各板块表现积极
下一篇:今天A股,重要转换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