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建部发布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清单
上下杭朱紫坊“福州经验”全国推广

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
10日,住建部发布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清单。福州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和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相关经验经市名城委梳理总结,最终入选并在全国宣传推广。
围绕加强保护修缮、保护历史环境要素,清单介绍,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通过保护古桥及周边环境,展现并承载居民生活场景,腾退紧贴古桥星安桥的不协调建筑,保障古桥结构安全,完整显现古桥本体,改造提升古桥三通桥及其周边环境,使其成为非遗展演、节事活动的举办地及居民生活休闲的好去处,让历史环境与现代场景相得益彰。
说起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它是福州“闽商精神”的重要发祥地,素有“福州传统商业博物馆”的美称。这里古树成荫,古厝连片,拥有文保单位21处、登记文物点81处、传统风貌建筑逾300处。近年来,遵循“修旧还旧,保持总体街区格局、风貌、肌理不变”的原则和采取“镶牙式、渐进式、微循环、小规模、不间断”的方式进行修缮和活化利用,这里逐步成为具有商业、居住、旅游、文化等复合功能为一体的传统景区,既保留了古建筑的风貌,又融入了现代商业的活力,呈现着“兼容并蓄、东情西韵”的城市文化气质。
围绕创新制度机制、拓宽多种资金筹措渠道,清单介绍,福州市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创新性引入基金平台,赋能街区保护利用实践,依托街区内历史文化资源,创设全省首个省、市、区三级共建的基金集聚平台——朱紫坊基金港,累计引进基金190余支,引导基金投向街区内数字经济、非遗文创、精品民宿等优质建设项目,先后落地朱紫坊30号等9处院落,持续投资在地非遗、民宿等项目,带动就业与消费升级,实现街区资产保值增值与城市产业升级的双赢。
关于朱紫坊历史文化街区,它形成于唐,得名于宋。因当时坊内住着通奉大夫朱敏功四兄弟,都是朝廷命官,一时朱紫盈门,人们便把这里称为“朱紫坊”。街区内保存有众多古树名木、古桥古井等历史遗迹,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萨氏民居、芙蓉园等系列文保单位。朱紫坊同时还是近代中国海军将领的聚居地,萨镇冰、萨师俊、陈兆锵等都曾居住于此,故有“海军一条街”的美誉。
朱紫坊游客中心。
10日,记者从福州市名城委又得到一个好消息。福州市烟台山、嵩口和古厝保护模式3个案例刊登在了最新一期住建部《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工作通讯》杂志上,它们分别是《古厝新生——解码福州古厝保护利用实践》《嵩口镇:古韵新生与活化创新实践》《政企协同绘就新图景:福州烟台山文旅商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记者 管澍 李锦清/文 林双伟/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