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黄历走红社交平台,穿衣有禁忌?挂件能改运?
民俗解读为何变味成“圈钱工具”
近段时间,在各大社交平台上,一些电子黄历博主迅速走红,他们以解读传统黄历为名,发布每日“宜忌事项”、生肖运势和穿衣颜色建议等内容,引发不少市民盲目跟风。电子黄历究竟是传统文化的延续,还是被包装的封建迷信?记者进行了一番调查。
流行现状:
电子黄历成职场“行动指南”
最近,市民陈女士被调到了新的工作岗位,上岗第一天就手忙脚乱,突发情况不断,让她苦不堪言,深感焦虑。一名同事对她说:“你穿的衣服颜色不对,今天穿灰色不利于搞事业。”她听后心里咯噔了一下,脱口而出:“难怪今天这么不顺!”
“这名同事平时就爱研究民俗文化,电子黄历更是她每日必备的参考。”陈女士告诉记者,她身边许多同事们工作之余也会随手点开关注列表里的几位“大师”,将穿衣配色、出行宜忌当作一套隐形的“职场指南”,甚至成了茶余饭后的交流话题。
“但我觉得这种东西讲究的就是心理安慰。”陈女士苦笑道,人在焦虑的情况下,难免会倾向于寻找一些“指示”或“预测”作为心理依托。在同事的影响下,她也渐渐“入了坑”,开始关注一些讲解运势的博主,每天看运势小贴士。
在她的介绍下,记者观看了几段电子黄历视频。内容多为“紧急通知,明天非常危险,首选红色是通关密码”或是“明天不要穿黑色、紫色……”记者发现,这些“电子黄历”博主的粉丝众多,有的甚至突破百万。博主们每天发布的视频点赞量和评论量常常达到几千甚至上万。相关视频评论区下仿佛是许愿池,聚集了大量互动留言。其中,“穿衣颜色”是最受欢迎内容之一。有博主甚至把一整个月的穿衣指南制成表格发布,吸引了大量拥趸,粉丝在评论区纷纷留言,请求指点。
有网友坦言,已习惯每天查看电子黄历,甚至因“穿错颜色”而心慌,将日常不顺归咎于未遵循博主建议,“不跟着黄历穿衣服就感到忧心忡忡,总觉得要走霉运”。
记者调查:
解读黄历实为带货推销
在调查中记者发现,有些博主会发布诸如“当你刷到这条视频时,你的一只脚在另一只脚的上面”之类的内容,觉得被说中的人会留言互动,而这正是博主筛选目标的方式。此后,博主便会私下与留言者联系,引导他们添加个人微信,以“算卦”为名,一步步推销付费服务。市民池先生就是这样添加上一位“大师”,在意识到其营销套路后,便果断不再理会对方了。
记者进一步调查还发现,不少电子黄历博主的最终目的在于带货。不少博主微信号的商品橱窗里有不少货品售卖,如挂历、抽纸等生活用品,也有声称可以“改运”的水晶球、手串挂件等,销量惊人。还有一些博主会诱导用户加企业微信,卖起“五行壁纸”,声称可以“改运”。
专家说法:
以黄历诱导消费属违法行为
电子黄历流行的风气究竟是不是封建迷信呢?北京大成(福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张迪认为,传统黄历是融合天文、历法、民俗的文化载体,需基于民俗知识解读,若网络博主通过解读黄历暗示“改运”“消灾”(如称“购买手绘护身符能避免意外”),则属于“利用封建迷信诱导消费”,符合治安管理处罚法对于迷信活动的认定。“合理的黄历解读行为若能促进公众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不构成封建迷信。”张迪说,“但若相关解读行为导致大量消费者盲目跟风,投入大量金钱和精力追求所谓‘好运’,影响正常生产、生活秩序,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则社会危害性较大,应被认定为封建迷信行为,依法予以取缔和打击。”
福建省心理咨询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副会长王永红认为,电子黄历走红,本质上缘于当下人们因生活不确定性产生的焦虑,需要明确指引以获得心理慰藉。电子黄历给出每日宜忌、穿搭建议等明确指引,降低了人们的决策焦虑,提供了心理掌控感,满足了人们对确定性的需求。其在社交平台的走红形成群体效应,从众心理驱使用户因“不跟进就落后”的想法而盲目加入,以获得群体归属感。人们将生活琐事与运势绑定,把成功归因于“顺应宜忌”、失败归因于“未遵守提示”,形成简单的自我安慰机制,以此缓解现实压力。王永红表示,电子黄历多无科学依据,部分博主借其营销圈钱,易误导公众,需理性看待。(记者 杨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