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套市场估价约200万元的房产,在某第三方拍卖平台以150万元成交,且出售方直接显示为银行时,市场才意识到:银行已不仅是信贷的提供者,更已成为房产交易场中不容忽视的“房东”。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四川农信、广东农信等机构密集挂牌,单家挂牌量甚至突破万套,标志着银行房产直售从零星尝试走向规模化运作,这背后是银行业面对不良资产压力的集体选择与战略转身。
1、为何银行亲自“下场”卖房?
银行所售房产,主要为借款人违约后经司法程序收回的抵债资产。随着部分区域房贷断供率攀升,这些房产从“抵押物”变为“负资产”,不仅无法生息,每年还产生房产税、物业费等持有成本,个别项目年持有成本甚至超过20万元。
传统处置路径日渐失灵:司法拍卖流拍率高、周期动辄长达3—4年;若选择债权转让,折价率常达30%以上,银行最终回收率可能低于三成。相比之下,通过阿里、京东等平台直接面向市场,银行能大幅压缩处置周期、提升资金回收效率,成为当前环境下止损回血的最佳路径。
2、直售业务格局:中小银行成主力,成交冷热不均
从挂牌规模看,农信系统与地方城商行是绝对主力。四川农信挂牌超2.4万套,广东农信亦超1.2万套;吉林银行、天津银行等挂牌量也达千套级别。国有大行则更为审慎,农业银行同期挂牌不足700套,聚焦于核心区位优质资产。
成交表现则呈现高度分化。兰州农商行在沈抚新区的房源单价仅2300元/平方米,因区位偏远,数百套无人问津;而农业银行在大连中山区的两居室,因地段优越且定价低于市价10%—30%,咨询量持续走高。数据表明,区位价值仍是决定不良资产能否“变现”的根本因素。
3、银行逻辑:从“被动接收”到“主动经营”
银行直售房产,本质是以投行思维盘活存量资产,实现三重目标:
控风险:所有直售房产均已完成司法确权,产权清晰,有效规避隐性租约、二次抵押等后续纠纷;
提效率:传统处置需6个月以上,直售模式可压缩至3个月内,加快资金回笼;
优配置:回笼资金可重新投入信贷循环,将“沉没资产”转化为生息资本,提升整体资本回报。
对刚需:放弃等待“绝对底部”,在“分化市场”中寻找机会。聚焦银行直售的核心地段房源,以“住得舒服、未来好卖”为准则,结合自身真实需求理性上车。
对开发商:竞争赛道已从规模转向价值。必须超越“盖房子”,转向“造生活”,用强大的“产品力”和“服务力”打造未来的好房子。
对经济:当前的风险出清是阵痛,更是新周期的起点。唯有化解房地产风险,释放居民消费潜力,经济才能摆脱“土地财政”,走向更可持续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