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博弈中,合肥国资的入主只是序幕。真正的考验在于:国资的加持能否将维信诺的技术储备转化为持续盈利能力?在显示面板这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赛道上,国资的耐心与市场的残酷将展开一场新的较量。
深陷亏损与高负债困境的OLED面板企业维信诺,终于等来了国资的“救命稻草”。
停牌两个交易日后,维信诺(002387.SZ)终于揭开了谜底。11月9日晚间,这家面板厂商披露定增预案:合肥建曙投资有限公司将以29.37亿元现金认购4.19亿股新股。交易完成后,合肥建曙持股比例将从11.45%跃升至31.89%,成为控股股东,合肥市蜀山区人民政府顺势成为实际控制人。
图片来源于:公司公告
这意味着,历时近三年试图通过收购合肥维信诺股权整合产业链的计划折戟后,这家中国OLED行业的重要企业正式投入合肥国资的怀抱。
面板"偏科生"深陷亏损
维信诺此次向合肥国资“定向求助”,直接原因是其严峻的财务压力。截至2025年9月末,公司合并口径资产负债率飙至84.36%,252.18亿元流动负债如泰山压顶,而账面货币资金不足70亿元,连短期债务都难以覆盖,资金链已拉至紧绷临界点。
与此同时,公司盈利能力持续恶化。2025年前三季度,维信诺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16.23亿元。事实上,维信诺的亏损并非短期问题。公开资料显示,自2017年完全转型OLED业务以来,公司扣非后归母净利润已连续八年为负,负值累计超150亿元。
数据来源于:同花顺
这种困境根植于其孤注一掷的业务布局。面板行业本就深陷"重投资、长回报"的资金泥潭,而维信诺偏偏选择做国内少数不碰液晶、专攻OLED的"纯玩家"。在行业价格战此起彼伏的周期波动中,缺乏液晶业务的现金流缓冲,使其抗风险能力远逊于京东方、TCL科技等综合型巨头,最终陷入"越亏越投、越投越亏"的恶性循环。
数据来源于:2025年半年报
在本次合肥国资正式接盘前,维信诺曾寄望于一场历时近三年的重组自救。2022年底启动的合肥维信诺40.91%股权收购计划,拟以65亿元对价将这条核心6代柔性OLED产线纳入全资控制,却在深交所三轮问询中屡屡碰壁。
监管层紧盯标的估值合理性、29.2亿元业绩承诺的可实现性,以及1.51亿元关联技术许可费的利润调节嫌疑,四次中止审核的波折最终耗尽了市场耐心。面对监管闸门的持续加压,今年10月24日,维信诺最终宣布终止重组并撤回申请。
这场未竟的重组,既为合肥国资的全面接盘扫清障碍,也暴露出维信诺的深层困境。技术路线上的单一,让它在OLED领域积累了优势,却也让其失去了抵御行业周期的弹性。
合肥模式再拓疆
而合肥国资对维信诺的控盘,早有伏笔。早在2018年,合肥国资就已开始介入维信诺的业务体系。当年9月,维信诺设立合肥维信诺,仅三个月后便引入三家合肥国资股东。2021年3月,合肥建曙以11.7%股权受让正式登上牌桌,与原控股股东西藏知合完成交接,维信诺随即进入“无实际控制人”状态,为今天的易主铺平路径。
值得注意的是,面板行业“地方政府+面板企业”的合作模式颇为普遍。这恰恰是合肥国资最擅长的战场。从京东方到维信诺,合肥市政府在显示产业的投资逻辑一脉相承:以国有资本为杠杆,撬动技术密集、投资巨大的先进制造业。
控股维信诺,意味着合肥将产业链话语权从生产线延伸至董事会;而对连续八年扣非净利润为负的维信诺而言,国资入主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全球显示产业格局重塑的当下,这场联姻既是一场民企纾困,更是地方国资深度介入硬科技产业的又一次实验。
但这场救赎背后,隐忧与机遇并存。从优势看,维信诺并非毫无家底: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AMOLED智能手机面板市场份额达12.7%,位居全球第3;柔性AMOLED领域份额13.7%,智能穿戴领域更是稳居全球第一,与华为、小米等头部品牌保持深度合作。其自主研发的ViP技术突破传统工艺瓶颈,像素密度可达1700ppi以上,在车载显示等新兴场景已实现商业化落地。合肥国资的资金注入,有望让这些技术储备转化为市场竞争力。
然而,风险同样不容忽视。维信诺的估值泡沫尚未完全挤净,当前2.95倍的市净率显著高于京东方(1.1倍)、TCL科技(1.0倍)等行业龙头,而盈利能力却远逊于同行。客户集中度高企的问题也亟待解决,华为、小米两大客户贡献了近半营收,一旦合作出现波动,将直接影响公司业绩。更关键的是整合挑战,合肥国资同时布局京东方与维信诺,如何协调两家企业的业务定位、避免内部竞争,考验着后续的治理智慧。
在这场资本与技术的博弈中,合肥国资的入主只是序幕。真正的考验在于:国资的加持能否将维信诺的技术储备转化为持续盈利能力?在显示面板这个需要长期投入的赛道上,国资的耐心与市场的残酷将展开一场新的较量。
作者 | 魏思
编辑 | 吴雪
下一篇:年尾,不是鱼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