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瓶难求的53度飞天茅台,如今在电商平台的补贴下,价格已跌破1499元关口,比在2021年3800元/瓶高峰时期的价格腰斩还要多一刀。
1499元意味着什么?这是茅台官方坚守了十几年的“建议零售价”。在过去,这个价格往往有价无市,一瓶难求;而如今,部分电商平台已低至1460元,随手可得。
尽管茅台官方依然态度镇定,与五粮液、习酒等多家酒企联合发布声明,指出一些电商平台“未经授权、货源复杂、存在风险”,却依然难以扭转这一略显“残酷”的市场现实。
站在当前的大环境来看,飞天茅台价格的下跌,不仅仅是一种商品价格的波动,更象征着一个时代的转变。
而当茅台不再是社交场上的“硬通货”,当年轻一代逐渐远离酒桌文化,当库存压力遭遇消费理性。这就意味着白酒行业,不得不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定位了。
1
从“神坛”跌落的飞天茅台
然而,神话的裂缝在2024年上半年已经出现。年初价格尚稳居高位的飞天茅台到4月,散瓶批发价已从2600元跌至2100元,市场开始意识到:茅台并非永远上涨。
为稳住局面,茅台官方迅速出手“控货稳市”,通过减少市场投放量,短暂将价格在七、八月维持在2400元左右。可惜好景不长,随着中秋销售旺季来临,终端零售价不升反降,市场疲态尽显。
进入2025年后,从飞天茅台的价格走势来看,其更是上演了一场持续全年的“下跌”实录。
年初1月份,飞天茅台散瓶批发价已跌至1980元/瓶。这一价格与其巅峰时期相比,跌幅超过三分之一,市场初现“高位难撑”的信号,但这仅仅只是开始。
进入6月,原本被寄予厚望的端午销售旺季,并未带来预期的价格回暖。相反,飞天茅台批发价进一步下滑至1770元/瓶,首次击穿1800元/瓶这一重要心理关口。在传统白酒消费的重要节点出现价格“倒挂”,显示出市场支撑力已出现结构性松动。
批发价持续阴跌的同时,电商平台的“双十一”大促给了茅台价格体系更为直接的一击。在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双11”活动补贴之下,飞天茅台价格已跌破1499元/瓶,下探至1460元/瓶。电商渠道的“破价”行为,进一步动摇了传统价格体系。
有业内资深人士指出,1800元/瓶一直被行业视为经销商的综合成本线。茅台价格失守这一关键位置,不仅意味着部分经销商面临亏损风险,更触发了厂家的紧急市场干预机制。
然而,在消费理性回归、年轻群体对传统酒桌文化疏离的大背景下,这样的干预能否扭转长期趋势,仍是未知之数。
2
跌落背后原因何在?
飞天茅台价格持续下跌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变量交织下的必然结果。这其中,既有供给端稀缺性神话的破灭,也有需求端结构性转变的冲击,共同构成了当前茅台面临的复杂局面。
从供给层面来看,茅台价格支撑的核心逻辑始终建立在稀缺性基础之上。回顾2004年,茅台年产量仅突破1万吨,折合约为两千万瓶,有限的供给确实为“一瓶难求”提供了现实基础。
然而,这一叙事在二十年后的今天已被彻底改写。根据公开数据,2023年茅台基酒产量已达5.72万吨。按照茅台发展规划,2025年全年产能预计将达到6.72万吨,仅此一年就将新增约1.3亿瓶的供应量。
更为关键的是存量部分,现有基酒库存可勾兑成品酒约5.6亿瓶,叠加社会流通环节积压的约1.2亿瓶库存,市场上等待消化的茅台总量已达到7-8亿瓶的惊人规模。
这一数字意味着什么?以全国14亿人口计算,平均每两人即可分摊一瓶茅台。曾经精心营造的稀缺形象,在如此庞大的库存压力面前,已然失去了立足的根本。
与此同时,消费需求也在发生结构性变化。长期以来,茅台高度依赖政务消费和高端商务场景,其产品属性更接近于“社交货币”而非饮用消费品——大量茅台并非被饮用,而是在礼品链条中流转。
2025年5月,中央修订并发布相关规定,明确要求公务员工作餐不得提供白酒等酒类饮品。这一政策信号的释放,直接动摇了白酒在政务消费场景的根基,导致市场对白酒未来消费预期发生根本性转变。
另一方面,消费群体的代际更替带来了更为深远的影响。根据里斯咨询的研究报告,白酒在年轻消费者酒饮选择中仅占13%;尼尔森的调研数据进一步显示,26-35岁消费者在白酒消费中占比为39%,而18-25岁年轻群体仅占11%,消费断层现象极为显著。
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文化认同的转变。传统白酒所依附的“劝酒文化”“等级礼仪”等酒桌规则,正被年轻一代视为“权力压迫”与“无效社交”的象征。当年轻消费者用葡萄酒、威士忌、精酿啤酒甚至无酒精饮品来定义自己的社交方式时,茅台及其所代表的文化符号,正在失去通往未来的门票。
供给的无限扩张与需求的持续萎缩,共同构成了茅台价格下跌的底层逻辑。当神话的光环褪去,茅台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市场现实——在这里,真正的稀缺不再源于产量,而是来自于消费者的认同与选择。
3
从神话回归现实
从白酒行业今年以来的整体表现来看,茅台价格的持续下探并非孤立现象,而是整个行业进入深度调整期的鲜明缩影。
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20家A股白酒上市公司交出了一份不容乐观的成绩单。营业收入合计3177.79亿元,同比下滑5.90%;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合计1225.71亿元,同比下降6.93%。
单就第三季度来看,行业整体营收约779.8亿元,同比下降18.47%,净利润约280.1亿元,同比大幅下滑22.22%。这份被市场普遍称为“十年最差三季报”的数据,清晰地反映了行业面临的严峻挑战。
与此同时,库存压力持续加剧。截至前三季度,20家白酒上市公司存货总额已达1706.86亿元,同比增长11.32%,创下历史新高。
在需求端,2025年中秋国庆双节期间的白酒消费同比萎缩20%-30%,渠道去库存压力空前。供给过剩与需求疲软的双重挤压,正考验着每一个市场参与者。
在这场行业寒冬中,贵州茅台虽然展现出了较强的抗风险能力——2025年前三季度茅台实现营业总收入1309.04亿元,同比增长6.32%;归母净利润646.26亿元,同比增长6.25%——但如上文所述,其面临的挑战依旧不小。
与此同时,近日贵州省商务厅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行业转型指明了方向。文件旨在推动白酒产业从单一产品销售向“情感共鸣+文化鉴赏+生活体验”的综合服务转型,这标志着政府对行业发展的思路发生了根本转变。
这种转型不仅仅是营销话术的更新,而是需要对产品设计、渠道建设、品牌传播进行全方位重构。白酒企业需要思考的不再是如何卖出更多酒,而是如何融入消费者的日常生活,如何与新一代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
当茅台从神话回归现实,当整个行业从高歌猛进转入精耕细作,白酒产业正迎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真正能够赢得未来的,将不再是那些依赖传统路径的企业,而是能够深刻理解消费变化、快速实现战略转型的先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