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八点,罗源县中房镇岭兜村还笼罩在薄雾中,村医黄德春已经开始了忙碌——仔细擦拭着卫生所里用了多年的器具,清点药柜里的药品。
黄德春为村民把脉。(受访者供图)
不同于普通的村医,黄德春自幼便与病魔抗争,身患二级残疾,身高1.45米左右,每一步行走都离不开拐杖的支撑。因怀揣着悬壶济世的坚定信念,他坚守乡村医生岗位五十多年,今年9月,荣登2025福建好人榜。
1973年,高中毕业的黄德春作出了一个让许多人不解的决定——回乡当一名村医。这个决定,源于他9岁那年的一场大病——急性骨髓炎。“缺医少药的年代,大家因病痛苦的场景十分常见,从那时起,我便立下了成为一名医生、为乡亲们解除病痛的志向。”黄德春说。
五十多年来,黄德春先后报废了多辆代步车,磨坏了大量拐杖,出诊行程超过1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两圈半。这是他用残疾的双脚和坚定的意志,丈量出来的人间温情。
在岭兜村,黄德春是全村人的“健康守护神”。这里不分科室,妇科、儿科、内外科,乡村医生什么都要懂一点。黄德春确实做到了——他不仅会看病开药,还自学中医,能为村民进行针灸、推拿。更难得的是,他亲手设计绘制了“门诊日志”等十几种表格,为每位老人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并定期回访。
“几个月前,我母亲胆结石并发急性胆囊炎,疼得满头大汗。一个电话,黄医生不到20分钟就赶到家里,对症下药后,病情稳定下来。”村里一黄姓村民说,看到黄德春的一刻,家人都热泪盈眶,仿佛吃下了“定心丸”。
在岭兜村,这样的故事数不胜数。村民们都说,黄医生不仅是他们的医生,更是他们的朋友和亲人。他不仅要为病人看病、开药,还要为他们讲解病情和保健知识。有时候,他还要充当心理医生,开导那些因疾病而郁郁寡欢的村民。
“医者父母心”,这是黄德春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对于经济困难的村民,他常常减免医药费;对于孤寡老人,他不仅免费看病,还会自掏腰包为他们买药。五十多年来,他垫付了多少医药费,自己都记不清了。
如今,黄德春已经年近古稀,但他依然坚持每天出诊。有人问他打算什么时候退休,他总是笑着说:“只要我还走得动,就会一直坚持下去。这里的乡亲们需要我。”
接到电话,黄德春又骑上他那辆代步车,载着药箱上路了。拐杖在车上轻轻晃动,发出规律的声响。“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医学生誓言,黄德春用五十多年的坚守,在深山小村对其做了最动人的诠释。(记者 钱嘉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