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8日,COMEX黄金期货价格站上4007.8美元/盎司,创下历史新高。 但与此同时,周大福的财报显示,其门店数量在半年内净减少603家,平均每天有3家以上店铺消失。 这种“金价越涨、门店越关”的反常识现象,正在全国黄金市场蔓延。
金店老板们的焦虑肉眼可见。 一位深圳水贝市场的批发商坦言:“现在没价格,暂时没法卖。 我们在等通知。 ” 黄金税收新政实施后,市场陷入短暂停滞,商户们的小程序报价被关闭,进货成本因增值税调整直接上涨约60元/克。 周大福的足金首饰价格在11月1日至3日内从1198元/克跳涨至1259元/克,消费者被高价逼退,门店客流骤减。
11月1日实施的黄金税收新政,将非投资性黄金的进项税抵扣从13%降至6%,直接导致金饰成本攀升。 以一件50克的金镯子为例,成本瞬间增加3000元以上。 中信建投研报指出,这一政策挤压了品牌利润,尤其对中小金店打击沉重。
更关键的是,新政彻底改变了黄金交易的逻辑。 过去水贝市场盛行的“不开票避税”模式被发票追踪机制取代。 上海黄金交易所和上海期货交易所成为监管核心,会员单位享受税收优惠,而非会员商家则面临成本劣势。 一位行业专家直言:“未来只有资金雄厚的大型品牌能存活,小商户可能被洗牌出局。 ”
黄金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投资性金条销售火爆,而传统金饰门店生意惨淡。 世界黄金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中国金条及金币消费量同比增长23.69%,但金饰需求同比下降26%。
年轻消费者成为关键变量。 他们不再为“婚庆三金”买单,转而追逐小金豆、金块等轻量化产品。 周大福电商平台销量榜首被千元价位的小金豆占据,印度排灯节期间,金饰销量下降30%,但金条购买量激增。 这种趋势背后,是黄金从“装饰品”到“资产配置工具”的属性转变。
当线下门店收缩时,电商渠道却逆势增长。 2025年1-9月,周大生电商业务营收19.45亿元,同比增长17.68%,占总营收比例升至28.72%。 周大福内地电商零售值同比上升28.1%,六福集团线上销售额也增长近20%。
年轻人正在重新定义黄金消费。 小红书上的“黄金作业”话题积累超204万篇笔记,年轻人热衷分享“克价500以下”的淘金攻略。京东数据显示,26-35岁消费者贡献了56%的珠宝销售额。 他们偏爱高性价比的“一口价”饰品,并通过“以旧换新”降低购金成本。 黄金的消费场景也从婚庆扩展至“悦己奖励”“情感纪念”,甚至成为年轻人对抗通胀的储蓄工具。
税收新政倒逼行业走向透明化。 企业需建立完整的税务台账,发票追踪机制让“灰色交易”无处遁形。 中粮期货分析认为,长期看,新政将推动黄金投资从“场外实物”转向“场内金融产品”,黄金ETF、账户金等品类更受青睐。
市场集中度也在提升。 拥有交易所会员资格的大型品牌(如周大福、六福)凭借税收优势巩固地位,而中小商户因成本压力被迫退出。 深圳水贝市场的一名批发商预言:“未来能活下去的,要么是巨头,要么是专注小众设计的特色商家。 ”
当大妈们还在金店柜台前犹豫克重时,年轻人早已在电商平台秒杀小金豆。当传统商家哀叹婚庆需求萎缩时,投资性金条正通过ETF流入千禧一代的资产组合。 这场冰与火的碰撞,不仅是价格博弈,更是一场关于黄金价值定义的革命:它究竟是传承千年的奢华符号,还是数字时代的新型资产?
或许答案藏在水贝市场那位老板的感慨里:“以前卖黄金靠的是喜庆,现在靠的是算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