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丰倍生物(603334)的股价已从上市首日的76元高点跌至54.42元,三日累计跌幅近30%。 这家被称为“地沟油第一股”的企业,用一场急速下跌的走势,再次印证了A股“上市即巅峰”的炒新陷阱。
上市前两个交易日,丰倍生物换手率高达135%,成交额27亿元。 这一数据背后是主力资金的集中抛售和散户投资者的被动接盘。
首日买入的投资者在次日遭遇跳空低开10%,第三日继续下跌4.75%,部分追高者亏损幅度已达28.5%。 盘中仅有的0.25%反弹,成为套牢者难以企及的“解套窗口”。
丰倍生物的主营业务是将废弃油脂转化为生物柴油,但其盈利高度依赖欧盟市场。 2024年欧盟对中国生物柴油征收23.7%的反倾销税,直接导致公司2024年上半年对欧收入暴跌至不足5000万元,仅为2023年同期的15%。
此外,公司存货在2023年暴增90%至1.98亿元,经营性现金流在2024年骤降86%至2243万元,负债率却攀升至45.25%,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尽管股价连续下跌,丰倍生物市盈率仍维持在50倍左右,显著高于行业均值。 这种估值偏离并非孤例:2025年6月,新恒汇和华之杰两只新股在上市首日分别暴跌11.89%和21.95%,有投资者单日亏损4.4万元。 深交所统计显示,新股首日买入的散户94.7%最终亏损,反映出炒新热潮中的非理性心态。
在丰倍生物IPO过程中,实控人平原夫妇通过现金分红和股权转让套现超6500万元。 同时,公司招股书出现签字页“克隆”现象,多份文件签名笔迹高度一致,且房屋资产原值两年内离奇暴涨187%,却无对应产权变更记录。 这些细节暴露出新股发行环节的信息披露隐患。
游资炒新现象在A股反复上演。 2011年,国信证券营业部曾通过“对倒操作”爆炒比亚迪,带动新股短期暴涨。 2025年,类似剧情在丰倍生物重现:首日232%的涨幅吸引散户跟风,但随后连续下跌证明这仅是资金短期套利工具。
历史数据显示,新股首月涨幅与发行市盈率呈负相关,当发行市盈率超过40倍时,首日平均涨幅从75.79%骤降至16.93%。
尽管身处环保行业,丰倍生物2023年研发费用率仅3.39%,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其毛利率13.95%不足行业均值的一半,反映出技术溢价能力的缺失。 在欧盟反倾销政策倒逼产业升级的背景下,低研发投入企业面临严峻转型压力。
从丹娜生物上市次日“砍头式下跌”到必贝特冲高回落,2025年多只新股出现“首日拉升-后续阴跌”模式。 一级市场发行估值波动成为关键变量:当发行市盈率从30倍升至46倍时,新股首日平均涨幅从14.8%降至16.93%,套利空间被压缩。 部分公司甚至出现“配合客户进行资金通道操作”的合规瑕疵,加剧投资风险。
面对新股波动,机构投资者通常通过量化模型控制仓位,而散户常因“怕错过”心理盲目追高。 有投资者在67元买入丰倍生物后,于57元割肉止损,亏损15%。 事实上,新股破发率与市场情绪密切相关,2025年约三成新股出现首日破发,说明盲目打新策略已失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