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首席品牌评论
“哎嘛,这东西卖79确实有点贵……”
“没事,会有人买单的。”
11月6日晚,泡泡玛特直播间两位工作人员这段未关麦克风的私下对话,像一根针,戳破了潮玩行业精心营造的情绪泡沫。这段仅几秒钟的对话瞬间登上热搜第一,引发全网对盲盒定价的集体质疑。
一场偶然的直播事故,让泡泡玛特在资本市场上付出不小的代价。事发后的第二天,泡泡玛特股价大幅走低,截至收盘跌5.882%,单日市值蒸发超过170亿港元。
1.直播翻车
这场直播事故发生在泡泡玛特DIMOO全新系列“新生日记”发售当晚,引发争议的DIMOO挂链盲盒,是泡泡玛特11月新推出的产品。
这款产品由锌合金挂件、聚酯纤维挂绳、树脂公仔及玻璃/亚克力等配件组成。据官方介绍,该盲盒系列含6个常规款,1个隐藏款,单个盲盒售价为79元,整盒售价为474元。
直播事故发生之后,市场争议的焦点在于其实际价值与定价之间的差距:当内部员工都质疑产品定价时,消费者该如何相信产品的价值对等性?
有媒体指出,该产品的仿品成本低至4元,而正品还频现掉漆问题。这样的对比进一步加剧了消费者对泡泡玛特产品定价合理性的质疑。
这起事故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波澜,在于它无意中揭露了泡泡玛特乃至整个潮玩行业的核心商业模式:情绪溢价。
泡泡玛特的产品从来不是以制造成本定价,而是以情感价值定价。那位员工所说的“会有人买单”,恰恰道出了这一商业本质——消费者购买的不仅是产品功能,更是情感满足。
在潮玩爱好者眼中,这些盲盒的价值远不止于材料成本。得物平台上,单个盲盒确认款的成交价达到179元,溢价约2.3倍。
二级市场的高溢价现象,既反映了部分IP的市场热度,也暴露了盲盒商业模式的争议性。
2.“塑料茅台”
事发后,网传消息称,涉事的两位工作人员已经被开除,连带相关部门也被追责。然而,泡泡玛特内部人士对此进行了辟谣。
11月7日上午,泡泡玛特官方回应称:“确实发生了直播事故,公司正在紧急调查,但不会开除直播事故中相关员工。”
这一回应展现了公司对待员工的人性化管理,但并未能平息舆论风波。
泡泡玛特官方客服表示,关于前一晚直播间直播事故已经对相关的工作人员在进行内部处理,会进行核实。而对于所提到的79元的商品价格是否会调整,客服表示暂没收到通知。
要理解这场直播事故的严重性,我们需要回顾泡泡玛特如何一步步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
泡泡玛特曾被称为“塑料茅台”,这一方面是因为其产品如茅台般具有保值增值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因为其股价表现令人瞩目。
今年6月10日,在永乐2025春季拍卖会上,一只初代藏品级Labubu甚至以108万元的天价成交。
2024年初至今,泡泡玛特的股价涨幅超十倍。引人注目的是,在泡泡玛特股价节节攀升的过程中,不少曾经重仓贵州茅台的基金经理,相继转战泡泡玛特。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第一季度末,有207只基金重仓了泡泡玛特;而在半年前的2024年9月末,仅有62只基金重仓该股。
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也因此跃升为河南首富。根据最新发布的胡润百富榜,王宁以1820亿元的财富,位列胡润百富榜第17位,财富一年涨幅达562%。
3.信任危机
泡泡玛特的成功背后,是一种新型二元消费结构的形成,即“物质消费理性化,精神消费奢侈化”。
在物质丰富的时代,年轻人购买商品不再仅仅为了使用价值,更是为了情感满足和圈层认同。泡泡玛特精准抓住了Z世代的消费心理,通过盲盒的不确定性、收集的完整性以及IP的情感连接,打造了强大的用户粘性。
但盲盒模式也一直伴随着争议。网络上有声音认为,泡泡玛特盲盒的本质是“赌概率、博输赢”:你花50元去买一个盲盒,有可能开出的是一个价值5000元的隐藏款玩偶,获得100倍的收益;也有可能开出一个烂大街的普通玩偶,分文不值。
心理学家B.F.斯金纳的实验揭示:动物在面对随机奖励而非固定奖励时,其行为更容易上瘾。泡泡玛特盲盒中的隐藏款和限量款,正是这种可变比率强化机制的体现。
潮玩现在爆红,被人追捧,但其共识的基础可能并不牢靠,前车之鉴就是“炒鞋”。
前几年炒鞋成风,甚至还出现了交易平台,每天实时更新价格,供炒家参考。但时间没过去几年,所谓炒鞋风,如今早已大幅降温,部分限量款球鞋价格跌幅甚至超80%。
如今泡泡玛特的直播事故,表面上是员工失言引发的公关危机,深层次却反映了潮玩行业建立在情感消费与价值认同基础上的商业模式脆弱性。
潮玩产品不同于普通商品,其价值并非完全由材质和工艺决定,更多取决于IP情感连接和消费者心理认同。员工“会有人买单”的随口一说,恰恰破坏了这种情感连接,让消费者感到自己成了被算计的对象。
这起看似偶然的直播事故,发生在泡泡玛特股价本已承压的敏感时期。实际上,自今年8月以来,泡泡玛特股价就一路下行,9月累计下跌超17%,10月累计下跌超16%。这场直播风波无疑给本已疲软的股价雪上加霜。
Labubu被戏称为“塑料茅台”,是因为它如同茅台酒一样,已超越了普通商品的属性,成为社交货币和身份象征。然而茅台经过数十年时间沉淀,泡泡玛特的情感溢价堡垒却可能在一次直播的30秒内摇摇欲坠。
泡泡玛特的当务之急,已不仅是处理一场公关危机,而是重新审视企业的价值主张和沟通策略。穿越商业周期的,终究不是爆款,而是系统化的IP运营能力与坚实的品牌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