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 兵 日本新首相高市早苗在国内政治动荡与波折中艰难开启任期,一些日媒所称的“早苗经济学”(Sanaenomics)也随之开始运行。高市政府的一系列经济政策能否提振经济进而使日本彻底走出“失去的三十年”?目前来看前途未卜。
“早苗经济学”,被认为是“安倍经济学”的升级版。“安倍经济学”是由被称为“三支箭”的经济政策组成。一是大胆的金融缓和及量化宽松。“安倍经济学”重要的策略是把通货膨胀率设定为2%,意在压低日元汇率,摆脱持续通缩。二是积极的财政扩张。为在短期内实现适度通胀,“安倍经济学”加入这个策略,主要手法是加大公共建设投资,以期扩大内需。三是引导投资和消费的增长。这一增长战略的主角是日本企业,政府的作用则主要是营造环境。
正在逐渐展开的“早苗经济学”以货币宽松、财政扩张、增长投资“三支柱”为经济政策核心内容,与“安倍经济学”一脉相承,但更强调政府在危机管理与战略投资中的主导性角色,表现更为激进。
其一,主张扩张性货币政策。为了实现将通胀率维持在2%的目标,实行超宽松货币政策,继续负利率与收益率曲线控制,鼓励企业投资和消费,在必要时实行扩大资产购买行动。
其二,试图通过加大公共投资来应对老龄化、能源危机与地缘风险。主张所谓“危机优先”,允许赤字扩张,但承诺中长期财政纪律。在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方面,主要加大对半导体、人工智能、绿色能源的补贴,以支持“经济安保”战略。
其三,希望通过企业加税与战略投资重塑产业竞争力,打破低增长“魔咒”,并减少“对华依赖”。具体措施包括提高法人税率,以充实国库;加快产业升级步伐,推动“友岸外包”,鼓励日企将供应链从中国转向其他国家,同时大力促进6G、量子计算等前沿领域投资;加大对中小企业扶持力度,助其实现数字化转型。与此同时,高市经济政策高度依赖“国际协作”,主张强化“经济安保”,强调“印太经济框架”的战略价值。
高市在10月份发表首次施政演说时称要重振日本经济,表示将把应对物价上涨视为内阁首要任务,迅速制定经济对策。高市内阁迄今的政策举措表明,“早苗经济学”模式已经开启。
短期来看,高市政府的财政刺激与货币宽松政策可能会对日本经济起到一定提振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早苗经济学”存在诸多潜在风险。比如,可能诱发债务危机。2025年日本公共债务预计将会达到GDP的235%,为发达国家中最高。高市政府的“支出扩张主义”将导致日本财政赤字迅速膨胀,使岌岌可危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加剧财政崩溃的风险。又如,通胀失控。持续维持超宽松政策,将会加剧日元贬值,若再叠加全球资源、能源价格波动等复杂因素,可能导致输入性通胀加速恶化。再如,企业经营进一步承压。加税计划可能削弱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引发市场不确定性,导致资本外流。加之日元可能继续大幅贬值,这些因素都将推高进口成本,加重日企经营负担。
另外,高市政府的右翼保守思维如果更多投射到经济和贸易层面,将严重挤压日本经济在地区和全球多边贸易层面获得助益的空间。
在中美双方缓和贸易摩擦的背景下,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依然不断试图鼓噪加强“经济安保”和推动“脱钩断链”,这将导致中日经贸合作遭遇逆流。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两国贸易额连续多年超过3000亿美元,如果中日经贸关系倒退,日本经济尤其是制造业等行业将会受到严重影响。如何平衡与中美两国贸易关系以实现日本自身经济的稳定发展,将是高市政府必须处理和平衡的一大议题。虽然日美近期再次重申盟友合作的重要性,但美国对日高举的“关税大棒”并未放下,不断要求日本加大对美投资和承担更多防务费用,这都可能挤占日本原本可以用于加大国内投资和促进经济稳定的资源。
当前,全球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巨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泛起,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对于资源相对匮乏的日本来说,促进国际经贸振兴发展,是其恢复自身经济动力的重要源泉;充分利用经济发展契机、促使经济良性循环进而提振国民信心,是日本实现经济复兴的基础;坚持和维护国际贸易自由化、强化区域经济合作,是日本重振经济的必要条件;促进地区和平稳定、免受地缘博弈干扰,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关键外部因素。
继承“安倍经济学”衣钵的“早苗经济学”,建立在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一些经济学理论基础之上,实施过程中面临相当大的难度和复杂性。能否在债务扩大与经济成长、国民收入增长与通胀上升、克制所谓“经济安保”冲动与融入多边自由贸易之间找到平衡,将是高市经济策略成败的关键所在。日本新政府面临来自政治、经济、社会、外交等多方面的诸多难题,要想推动经济重回增长轨道,需要展现足够的理性和智慧。(作者是辽宁社会科学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