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欧盟跟中国建立稀土供应
“特殊沟通渠道”,其实说白了就是一场现实版的“抢资源”大戏,主角刚刚还是美国和中国,现在欧盟也终于坐不住了,直接冲上前台,生怕自己被晾在一边。
谢夫乔维奇这位欧盟委员会的贸易和经济安全委员,
5
号在科威特参加论坛时,专门跟路透社爆了这个料,语气里透着一股子急切,完全就是“我们不能掉队”的状态。
事情的起因很直接,前阵子中美在吉隆坡刚谈完,稀土管制暂停一年,全球都在关注这事。
欧盟一开始还挺紧张,生怕这波
“暂停”只对美国有效,自己被排除在外。
毕竟,稀土对欧盟来说简直就是命脉级的原材料,新能源、风电、航空航天、智能制造这些行业,哪一个能离得开?数据摆在那儿,欧盟对中国稀土的依赖度接近
98%
,这比例说出来都让人心惊。
只要供应稍微有点波动,整个欧洲制造业就得跟着抖三抖,谁敢不焦虑。
所以这次欧盟要求中方开设
“特殊渠道”,其实就是想给自己的企业争点优先权,别让美国抢了头筹,自己啥都捞不着。
中方倒也挺干脆,直接同意了这事,双方官员一起审查申请、加速许可,欧洲企业已经递了两千多份申请,刚过半数获得批准。
欧盟还在催着赶紧处理剩下的,生怕再拖下去又出幺蛾子。
整个过程,双方都算是各退一步,算是找到个临时的平衡点。
其实欧盟这次的焦虑,说到底还是地缘政治的那点事。
中美是全球前两大经济体,谈判桌上的动作直接决定全球贸易的走向。
中美能拍板暂停管制,欧盟就担心自己被边缘化,毕竟
“谈判桌上没你,菜单上肯定有你”这句话不是白来的。
欧洲这些年一直小心翼翼地在中美之间找平衡,生怕一不小心被排除在关键协议之外,结果只能被动挨打,这种恐惧感其实一直都在。
再看看欧盟这次的表现,说实话,多少暴露了它在国际博弈中的一些老毛病。
战略自主性明显不够,遇到大事总是慢半拍。
中美关系紧张时,欧盟有时候会跟着美国对华施压,比如荷兰那次半导体事件;可一旦中美缓和,欧盟又发现自己被晾在一边,策略根本来不及调整。
内部成员国之间也不太统一,德国更偏合作,法国更警惕风险,大家意见不一,谈判立场自然就弱了。
还有一点特别明显,欧盟总是
“既要又要”,既想在技术和安全上跟美国走“去风险”,又舍不得跟中国市场彻底切割,毕竟供应链离不开中国。
结果就是,想要的太多,能拿出来的筹码又太少,跟中方谈判的时候总是被动,容易陷入尴尬。
说白了,这也是欧盟长期结构性困境的一个缩影。
现在特殊渠道算是落地了,短期内确实帮欧盟企业解了燃眉之急。
不过,谁都知道,这只是权宜之计,长远来看,围绕稀土这种关键资源的博弈还会继续升级。
欧盟肯定不会满足于眼前这点缓解,接下来双轨战略会更明显,一边继续稳住跟中国的稀土贸易,另一边加速本土资源开发和供应链多元化,比如爱沙尼亚的稀土和磁铁生产项目,最近就被提上了日程。
欧盟还在推《关键原材料法案》,就是为了摆脱对单一国家的依赖,这步棋其实早就开始下了。
中方这次的态度也挺有意思,既强调依法依规完善出口管制体系,又愿意通过豁免机制给欧洲企业开绿灯,明显是务实的底线思维。
毕竟,中国也不想把全球产供链搞乱,还是希望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探索点新模式,比如技术合作、共同研发这些
“技术输出换市场准入”的做法,未来肯定会越来越多。
说到底,这场稀土博弈其实就是全球供应链和地缘政治的缩影。
欧盟的焦虑不是一天两天了,既有现实利益的驱动,也有被边缘化的心理压力。
中方则是在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试图稳住全球市场的信心。
接下来,谁能在技术、资源和市场之间找到新的平衡点,谁就能在这场博弈里占据主动。
现在的特殊渠道只是一个开始,后面还有得看,谁都不敢掉以轻心。优质好文激励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