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30号,中美两国刚在韩国釜山举行完会谈,大家一度觉得这次会面传递出一股缓和的气息。
美国表示会暂停对部分中国商品征收关税和港口附加费,还暂时搁置了那条备受争议的“穿透性规则”;中国方面则决定将原本计划的稀土出口限制推迟一年,给谈判多留了点时间。
就在大家以为局势可能暂时缓和的时候,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突然发声,沉默了三天之后,她一句话把气氛点燃了:如果中国不履行承诺,美国就会加征关税,对华施加更严厉的税率。
刚刚中美才刚刚缓和下来,贝森特一转身又发出威胁,这一套操作不仅让人摸不着头脑,也让人不得不怀疑,美国到底是想谈判呢,还是想施压啊?是真的想合作,还是在搞样子?
“最大杠杆”的真相:打的牌早就没人信了
贝森特说的这些办法,说白了就是老一套:关税、金融限制、技术封锁。这些招数,美国早就用过不少次了。
从近几年对华政策的表现来看,每当谈判到紧要关头,美方总喜欢用这些招数来“提醒”中国,感觉像是没点威胁就难以显得有份量似的。
可是问题到底在哪儿呢,这些做法真能起作用吗?
美国自己其实心里明白得很。前几年的加征关税一搞,不但没有撼动中国的产业链,反倒让美国国内的物价一路飙升,企业都喊苦,老百姓也开始感受到生活成本越来越重。
通胀一路飙升,市场打得七零八落,搞出这么一套“组合拳”,美国自己都快喘不过气来了。现在,美方又打算重新启动这一套动作,扮出“再来一次”的模样,其实目的更多还是为了向国内交待。
美国里面政治斗争复杂得很,这种像中国那样的问题,常常变成内部派系争权夺利的工具。那些强硬派要怎么说,政府就跟着摆出个姿态来应对。
这次贝森特的表态,很可能就是在这种氛围下的“套路动作”——话说得够硬气,场面也得撑得住,至于到底会不会真动手,那还得看情况。
许多国际观察者都看得挺清楚的,这边嘴上说要拿出一切办法,实际上手里还没有什么新招。要是再用关税这招,反倒伤害的还是自己;至于金融封锁和技术限制,之前已经试过了,效果早就打了折扣,没有什么新意。
所以呀,贝森特说的话啊,更多是给自己国内的人听,或者说给盟友们看看。要真用这话来压中国,不光不一定管用,还容易把自己给搭进去。
稀土谁更依赖?美国心里清楚得很
这次中方在釜山会谈上选择把稀土出口管制推迟,是为了稳住局势。中国手头并不缺办法,但一直在给合作留后路。
这种操作看似让步,其实是把主动权紧紧攥在手中。
要是美方真敢打退堂鼓,中国随时能重新掌控稀土出口,这一来,被动的一方分分钟就能看出来,毫无悬念。
这几年,稀土早就不单纯是矿产资源那么简单,它关系到全球高端科技产业的命脉。从芯片、军工到新能源,哪个行业能离开稀土啊?
目前来说,全球在稀土的冶炼、提纯和加工这些核心环节上,还是中国最占优势、话语权最大的那一方。
美国肯定清楚这一点,不过嘴上还要装出一副“不靠中国”的样子,硬要说两年内就能甩开对中国的依赖。
实际上,就算他们再拼命,短时间内也搞不出一个既能用、又可控、还能稳得住的替代体系。
美国确实在全球范围内找伙伴儿,搞个叫“稀土联盟”的玩意儿,可那些国家都各有难题。有的技术跟不上,有的产能不够,有的环保压力实在大,凑不到一块儿,结果连个完整的供应链都拼不成。
更别提,这些国家也不怎么想被美国牵着鼻子走,配合的热情也没那么高。
中国这边也不是坐等不管,而是在积极谋划。推迟管理,是为了让协议还能有继续发展的余地,不过这可不是说中国没有底线哦。
中方一直强调合作得讲究平等和相互尊重,不能一边谈合作,一边又随意施加压力。如果美方坚持走老套路,那中方手里的牌也不打算随便放弃。
谁才是“不可靠”的合作方?看一眼过去就明白了
这次美方在釜山会晤结束后,短短三天就释放出威胁,真没啥新鲜的。看过去几年的情况,美方在中美谈判中反复变脸几乎已经成了习惯。
中美在马来西亚达成协商后,美方不仅没兑现缩减限制的承诺,还迅速开启了新一轮的技术封控行动。
就在中美釜山会晤结束这三天以后,美方又率先提出质疑,怀疑对方的诚意。
这般操作,早已让外界对美方的信誉打上了严重的疑问。听上去还可以叫“战略调整”,但实话实说,就是缺乏起码的合作诚意。
更要命的是,美方自己也陷入了一个尴尬的怪圈。一边想靠对中国施加压力,谋求谈判中的主动权;另一边又离不开中国的市场、供应链和技术合作。
这种一边押一边押的做法,只会让局势更乱,搞得双方之间的信任根基都受影响。
中国处理这类问题,一直保持稳稳的节奏,既不主动找麻烦,也不怕迎难而上。
稀土其实只是个缩影,真正的大问题在于,美国到底能不能放下霸道的思維,真心以平等的心态来谈合作。要是老是先讲合作,紧接着又搞威胁,谁还愿意一直坐在谈判桌前?
所以啊,很多国际声音都在劝美国,该先把自己的外交信任基础打牢了,而不是一边做出承诺,一边又搞各种暗箱操作。如果连最起码的承诺都不能兑现,谈啥合作啊,谁还敢相信?
打铁还需自身硬
中美之间的较量,短时间内肯定搞不清楚结局,但有一点得搞明白:合作不是靠威胁来推动的。如果美国真心想把事情办好,就得丢掉那些老毛病,别总想着用“吓唬”手段去逼人让步。
中国保持着自己的节奏,对各种局面早有应对的准备,不会轻易被牵着走,更不会被威胁吓倒而让步。
稀土不过是个切入点,背后更大的形势是全球经济早已紧密结合,彼此难舍难分。动不动就拿“最大杠杆”来说事,不靠谱,也没责任心。
真正的合作,得靠彼此尊重、守信来支撑。要是连这些基本原则都做不到,再多的协议,也不过是一张白纸罢了。
中国已经展现了真心,也留出了不少余地。美方该干的,不是继续空口说白话,而是真刀真枪地履行承诺。
要是他们还总把合作当成工具,把协议仅仅当个手段,最后丢掉的不只是中国的信任,还会让整个国际社会对美国的信誉重新打上问号。
中美关系发展到如今这个阶段,关键不在于谁说得更响亮,而是谁更稳当一些。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局势中,真正能够站稳脚跟的,始终是那些踏实做事、不轻易威胁,讲究信誉的国家。
要想在这场较量中占得先机,美国恐怕得先把“签完协议就翻脸”这毛病改掉,才能稳住阵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