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相连,人社共融。发放稳就业奖补超亿元,建成零工平台56个,举办招聘活动千余场……
一系列扎实的数据背后是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福州都市圈以政策互通、资源联动,打破地域壁垒的生动实践。
福州。林双伟 摄
从蓝图走向现实,一场以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为纽带的“山海协奏曲”正在闽东北大地激昂奏响,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人才动能。
平台共建
织就区域就业“一张网”
信息壁垒的打破是协同发展的第一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以数字平台建设为先手棋,织就了一张覆盖“四市一区”的就业服务网。
南平。林双伟 摄
福州市充分发挥龙头作用,搭建“福你就业”线上服务平台,并将其打造为区域信息枢纽。通过该平台,不仅本市企业能广纳贤才,更协助区域内企业发布重点岗位信息2000余个次,实现了“四市一区”岗位信息与基地资源的云端共享。
与此同时,南平市着力打造“闽北家政”数智平台,将这一特色劳务品牌的服务范围辐射至整个协同区。莆田市则率先建成“点单式”线上零工对接平台,为灵活就业人员提供了精准高效的线上桥梁。宁德市深化“线下专场+线上直播”招聘模式,举办各类招聘活动297场,有效搭建跨区域人才供需对接平台。
线下,一张实体服务网同样越织越密。福州市创新组建“就业服务助理员”队伍,动态更新就业需求库,打造“15分钟就业服务圈”。莆田市构建“1+7+N”线下零工市场服务网络,建设线下零工服务平台56个,发展基层零工团长959人,将就业服务延伸到群众“家门口”。宁德完善零工服务体系建设,结合地方特色打造电机、文旅、茶、食用菌等产业主题零工驿站和女性、残疾人、大学生等重点群体就业零工市场(驿站)。平潭综合实验区创新打造“两岸就业创业村居服务站”,在四大片区设点提供“一站式”服务,有效促成了1329人达成就业意向。
服务联动
下好人才共育“一盘棋”
区域协同发展,核心在人才流动与共育。闽东北各地通过跨区招聘、校企合作、创业扶持等多维路径,推动人才资源在区域内优化配置。
莆田。邹家骅 摄
校企合作迈向深度融合。福州市与在榕高校合作共建24个“高校毕业生就业驿站”,成为留住人才、服务人才的前哨站。南平市则与福州第一技师学院、宁德技师学院等院校开展联合办学,并与多家知名企业开设“订单班”,实现了校校合作、校企合作的有机结合,为产业发展精准储备技能人才。
“走出去”与“请进来”成为常态。南平市构建“走出去引才、请进来招工”双向机制,邀请闽东北协同地区400余家企业赴南平招聘,同时组织本地企业“走出去”参与区域大型招聘会。宁德市也积极组织重点企业赴福州、平潭等地开展跨区域引才,并邀请外地企业来宁招聘,实现了人才资源的双向良性互动。
创业生态共建共享。莆田市连续举办创业创新大赛,选聘优秀创业导师53人,构建了良好的创业培育体系。宁德市建成14个创业孵化基地,免费为初创企业提供支持,已吸引2800余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南平市组建276人的共享师资库,探索“科创飞地”模式,在福州设立创业创新孵化中心。平潭建成全省首家岚台创业大学,并高质量承办省级创业赛事。
机制创新
凝聚协同发展“一条心”
深层次的协作,有赖于机制的突破与创新。闽东北“四市一区”在政策协同、保障共享方面不断探索,凝聚起协同发展的合力。
宁德。张人峰 摄
顶格落实政策,释放惠民红利。福州市发放稳就业奖补1.1亿元,惠及企业超4.7万家次。莆田市通过发放稳岗返还等补贴为企业减负2.6亿元。宁德市顶格落实援企稳岗政策,释放红利3.7亿元。这些真金白银的支持,为区域就业形势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共享实训资源,提升技能水平。南平市建成7个家政实训基地,培训从业人员3000余人,为区域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坚实保障。宁德市专门组织赴南平学习公共实训基地建设经验,推动区域实训资源共享。
创新保障模式,解除后顾之忧。针对灵活就业人员,平潭创新推出“岚零保”零工保险,由政府全额承担保费,为注册的4177名零工提供了风险保障,这一创新举措走在了全省前列。
平潭。俞松 摄
11月4日至5日,闽东北协同发展区、福州都市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协作会议在福州成功举办,为未来的协作规划了新的蓝图。以人社协作为桥,闽东北正让每一分努力都有回响,每一个梦想都能绽放,在协同发展的道路上必将走得更稳、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