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得福州市首批淳朴民风榜样村、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马尾东岐村:唤醒乡愁 文脉绵延
“大道穿村境,岊溪绕屋流。花团锦簇中亭路,古厝老巷静幽幽……”一首村歌《幸福东岐》,不仅唱出了马尾亭江镇东岐村的历史记忆、美景风光和文化底蕴,更唱响了这座著名侨乡的时代新风貌。
东岐村古时便有“山明水秀,地灵人杰”的美誉。为了留住海内外东岐村人共同的乡愁,近年来,村两委和乡贤携手同心,建村史馆、谱村歌、著书籍……精心打造“五个一文化工程”,繁荣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东岐村航拍图。
潮声依旧话繁华
东岐村地处闽江口的门户,又扼守闽浙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是政治军事的要冲、水路交通的要道。南北朝时期,东岐先民渐从深山向近山、平原、闽江边靠近,至宋绍兴五年(1135),已在现村址居住。
村临闽江处,有一个设在岩壁上的码头——东岐古码头,码头按岩石走势凿四段台阶,共九十四级。码头东西宽25.23米,面积646.87平方米,常有三分之一被江水淹没。千百年来,无数船舶在此停靠,见证了福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发祥地的繁荣兴盛。
据村民介绍,此处江面江宽水深,不淤不滞,宜于大船通行。江中有一天然屏障——印礁,以其形似印而且上有印钮,故名。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让东岐古码头成为过往船只停靠聚集地。
福州已故著名文史专家黄启权是东岐村人,据其《东岐古道头的历史考证》记载:宋淳熙九年(1182)之前,省城的王峬渡从河口抵翁崎,再三十里至王峬(今琅岐凤窝),东岐成为中途停靠站。明初,朝廷册封使、琉球贡船每至福州,均从这里进出。郑和七次下西洋,东岐古道头都是闽江下游泊船、候风、补给的重要地点之一。康熙、雍正年间重开海禁后,放宽闽浙对外贸易,“西南洋诸国咸来互市”,东岐古道头再度出现繁忙景象。
历经沧桑,虽然古码头已被更现代化的码头、大桥、道路所替代,但码头上斑驳的凿痕、水蚀的痕迹与依稀可辨的摩崖题刻,仍在诉说着往昔舟楫往来、人声鼎沸的繁华。
福寿碑。
乡贤同心续文脉
东岐依山傍水,风景秀美,人文厚重。东岐古码头、摩崖题刻、福寿碑、宗祠……无声诉说着村庄厚重的历史文化。而村中口口相传的村民抗击倭寇、参加马江海战、智歼侵华日军等爱国事迹,激励着一代代东岐人。
历史记忆如何延续?乡村文脉如何传承?东岐村给出答案:打造村史馆,把散落的乡土记忆串联起来。
东岐村的故事由东岐村人来讲述。2017年春节,部分在榕东岐乡亲提议,结合“幸福家园”建设在东岐村设立村史馆。在村两委的支持下,一支由村民自发组成的“幕后团队”开始了筹备工作。
《东岐赋》。
赵肃岐是东岐村史馆发起人之一。他说,要办村史馆的消息传开后,乡亲们被广泛发动起来。几名乡亲和村委会成员建起“东岐村”微信群,向海内外乡亲征集老照片。赵肃岐一边根据《东岐村志》梳理展陈大纲,一边走访乡亲收集资料。已到香港定居的村民黄启榉擅长摄影,为村史馆提供了丰富的图片素材。
经过一年多的筹建,2018年初,东岐村史馆开馆,成为马尾区首个村史馆。展区分“建置沿革”“名胜古迹”“光荣历史”“人才辈出”“著名侨乡”“幸福家园”六大板块,成为承载乡愁、展现乡风、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微礼堂”。
在村史馆旁,东岐村陆续建起了党员风范馆和退役军人荣誉馆。退役军人荣誉馆详细展示了东岐村105位退役军人的事迹,成为集退役军人工作宣传、退役军人服务、爱国主义教育为一体的多功能红色教育基地。
东岐村史馆把散落的乡土记忆串联起来。
文化铸魂“五个一”
赵肃岐在东岐村出生成长,2017年退休后,他就专注于挖掘东岐村的历史文化。“乡村振兴既要塑性也要铸魂,铸魂很重要,乡村振兴要靠精神来引领。”赵肃岐说。他将东岐精神总结为“爱国、奋斗、重教、包容”。
以东岐村史馆为依托,村两委和乡贤携手同心,为乡村文化发展贡献“五个一”(即一篇赋、一首歌、一本书、一座村史馆、一条文化长廊),讲好家乡故事,弘扬东岐精神。
2018年,东岐村两委邀请赵肃岐和退休教师黄建桐创作了《东岐赋》,并镌刻成碑,置于村史馆院内。赋中七百余字道尽东岐村的前世今生,成为传播东岐精神、彰显东岐形象的一张名片。同年,由赵肃岐作词、琅岐人朱康勤作曲的村歌《幸福东岐》及其MV(音乐短片)制作完成,深受海内外乡亲喜爱。
村两委还在村史馆院内精心打造弘扬优良家风家训的文化长廊,将村里各姓氏的家训整理出来挂上墙,宣扬村规民约,弘扬良好家风家训。在乡亲们的共同努力下,近年来,书籍《东岐记忆》《故乡的云》《乡恋》等也陆续编撰完成。
“在打造‘五个一文化工程’的同时,我们还不定期邀请乡贤给村民讲党史和家乡历史文化,唤醒乡愁,增强文化自信。”东岐村委会相关负责人说。
近年来,东岐村相继获得福州市首批淳朴民风榜样村、第二批福建省乡村治理示范村等荣誉。
东岐村打造了弘扬优良家风家训的文化长廊。
交通小贴士:从福州市区出发,经东部快速通道、104国道,导航可达东岐村。
(记者 马丽清 通讯员 江超云 卓林/文记者 原浩/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