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特区报】企业与城市一起拔节生长写在第七届“深圳企业家日”到来之际
创始人
2025-11-01 14:34:04
0

今年初,华为任正非、比亚迪王传福、腾讯马化腾、研祥科技陈志列等4位深圳企业家出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在这场民营企业界最高规格的座谈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6位企业家发言,其中,任正非、王传福分别在第一位和第二位发言。在今年评选的100名“全国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深圳2名企业家获得表彰;100名“全省非公有制经济人士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中,深圳有13人上榜,数量居全省各城市之首。

为什么深圳企业家在全国有如此“大声量”?深圳为何能孕育出一片企业热带雨林?站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的历史坐标上,在第七届“深圳企业家日”到来之际,我们一同探寻一个群体和一座城一起拔节生长的答案。

城市基因:锐意创新敢闯敢试

45年来,锐意创新、敢闯敢试一直是深圳独特的城市基因。

这座创新之城踏着中国经济发展的节点,进行了一次次产业升级:从“三来一补”加工制造到高新科技再到紧跟世界发展前沿发展未来产业,深圳一次次前瞻性地转换赛道、拓宽赛道,也为企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的空间。

而深圳每次华丽转身,也离不开一群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的跟随与义无反顾:

因为深圳鼓励科技人员兴办民间科技企业的政策,1987年任正非用2万元创立华为,30多年来,不断抓住通信发展的风口,苦练内功,成为世界科技巨头;1995年,王传福创建比亚迪,后来又顶着别人质疑的眼光,转型生产新能源汽车,现已成为全球首个达成第1000万辆新能源车下线的车企;在深圳制造向深圳智造进发的过程中,汪滔“死磕”无人机研发,目前已占据全球80%的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当新赛道接踵而来时,优必选深耕机器人赛道,以2.5亿元采购合同刷新全球业内单笔订单纪录彰显深圳机器人产业的厚积薄发;“新茶饮第一股”、“中国协作机器人第一股”、港股激光雷达第一股”、“全球智能影像第一股”等接连在深圳诞生,画出新时代深企朝气蓬勃的群像。

城市和企业的创新不停且非常 合拍。根据国家统计局2024年数据,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2236.61亿元、增速18.9%,占GDP比重达6.46%,首次实现研发投入总量、强度居全国城市“双第二”;企业研发投入占比93.3%、总量居全国城市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5年居全球第二。深圳也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及“一集群、一基金、一展会、一论坛、一协会、一联盟”配套体系,为企业创新保驾护航,让企业心无旁骛搞创新,只争朝夕出成果。

当一座城和一群人的创新基因和特质同频共振,深圳成为企业用脚投票的首选地,企业也在深圳这里迸发出耀眼的光芒。

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首创音视频“双录”电子签名模式,外资企业商事登记全程网办;落地23个“高效办成一件事”,新增51个事项“免申即享”,全市100%政务服务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这些被津津乐道的创新举措,是深圳为了让企业“零阻力起跑”的实践,也是深圳不断优化营商环境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深圳累计迭代推出1500余条优化营商环境改革举措,全方位深层次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连续4年获评“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今年3月,深圳营商环境再优化,发布深圳市2025年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3个工作方案,提出80项重点任务促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对企业的贴心关爱与服务,深圳多年如一日。早在2019年,深圳就在全国率先法定设立“深圳企业家日”,以一座城市的名义向企业家致敬;同年,深圳12345政务服务热线将“1”号键设置为“营商环境”专席,为企业开通“直达快车”;今年深圳上线“深小i”“AI政务助手”“@深圳—企事速办”,在全市法院全覆盖设立司法助企工作室,落实“一张办公桌、一间办公室、一层办公楼”乐业办公体系建设计划,为初创企业免除后顾之忧……

精准服务的同时,是无事不扰。深圳在全省首个推出的“执法监督码”,为商事主体赋予“保护码”,并升级“随信综合查”模式——对信用好、风险低的企业“无事不扰”,跨部门检查“一次搞定”。据统计,全市企业迎检频次压减39%。

有专家提出,深圳的特殊之处在于,形成了服务型治理模式,不与市场进行博弈,而是提供必要的公共服务,并在市场失语时做好社会保障工作,为企业留足了创新试错空间,安心谋发展。

数据说明问题。截至2025年6月底,深圳共有商事主体450.8万户,其中民营企业超270万户,总量和创业密度继续稳居全国第一。中国平安、华为、比亚迪、腾讯、招商银行万科顺丰等10家深圳企业上榜世界500强;25家深企入围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并占据前10名3席。目前,全球共有180个国家和地区来深投资,累计在深投资世界500强企业超340家。

共生共荣:企业如鱼得水城市发展有底气

“在深圳,2020年,我们仅用了14天就让一个机器人产品从概念到成型。而且公司自创立以来,就享受到房租等方面的诸多优惠政策;深圳完善的供应链有利于零件采购,高效的物流服务有助于加快研发生产和交付速度。”优艾智合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关健认为,从高校实验室诞生、在深圳华强北起步的优艾智合成长为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深圳专精特新企业,是“深圳实用”与“深圳速度”的助力与托举。

和优艾智合一样,在深圳的助力和托举下成长起来的企业很多。企业家们说,深圳是一个可以助力企业从0到1、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实现创新发展的城市,拥有让企业有“慢下来”的勇气和“快起来”的能力。

而深圳的托举涵养出的企业“热带雨林”也换来了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十四五”期间,深圳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先后突破4万亿元、5万亿元大关,2024年达5.4万亿元,成为我国首个5万亿元级工业大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跃升,新质生产力迸发出强劲发展动能。2024年,深圳外贸进出口规模首次迈上4万亿元台阶,重返内地外贸城市首位。这些数字背后,都有深圳企业的努力与贡献。

与此同时,深圳企业在许多领域不再是跟跑,更能领跑,助力在科技创新方面形成了强大且不断增长的全球竞争力——日前,美国《时代》周刊公布2025年最佳发明榜单,中国产品至少43款入选,其中23家企业的31款产品来自深圳,占比超中国产品数7成。深圳企业已经批量登上世界舞台,展现不容忽视的魅力,如多棱镜般,折射出深圳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过去45年,一座城和一群人各展其长、同频共振,奏响和谐美妙的“协奏曲”。未来,按照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坚持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相结合”的指引,深圳也将继续发展推动企业以创新活力赋能城市升级,让一座城与一群人双向奔赴,在共生共荣中书写新的“春天的故事”。

(深圳特区报记者 周元春)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