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变“享老” 产业涌新机
——首届海峡养老产业博览会观察
展会上,各类养老科技产品吸引老年人体验。记者 潘温祥 摄
昨日,首届海峡养老产业博览会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开幕。这场以“福享乐龄 银发未来”为主题的行业盛会,吸引了约300家海峡两岸企业、公益组织等参与。
在当前福州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22.19%、正式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的背景下,这场盛会成为观察养老产业发展的一个绝佳窗口。面对日益紧迫的养老需求,如何构建完善的养老服务体系?科技如何有温度地赋能养老?两岸融合又能为产业带来怎样的新动能?带着这些问题,记者在展会现场寻找答案。
多方合力 居家养老更无忧
目前,我国养老呈现“9073”格局,即约90%居家养老,7%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机构养老。占据绝对主流的居家养老如何更好实现“老有颐养”?
“我们一个月上门一到两次,为居家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上门照护的‘六助一护’服务,哪怕是面对居住在海岛上、深山里的老人,也要把服务送到。”展会现场,福建微尚生活副总经理胡少美告诉记者,公司目前为约13万名政府购买服务对象提供“六助一护”上门服务。展会期间,企业还通过线上直播开展“云逛展”,推广“居家照护优惠套餐”,推动展会热度转化为实际订单。
除了上门助老服务,“适老化改造”也将走进更多家庭。福州城投运服集团业务部经理陈泠介绍,他们正与市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计划推出居家适老化改造项目。“我们知道老人的痛点,他们擅长设计。”陈泠告诉记者,从一张护理床的租赁到一个卫生间的安全改造,这种结合了专业服务洞察与设计能力的套餐式改造服务,将撬动巨大的家庭养老需求。
公益力量也在服务拼图中发挥重要作用。福延公益慈善服务中心荣誉理事长李靖在现场介绍,他们通过扶持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的企业,帮助他们对接资源与销售,并依靠媒体矩阵联动宣传,推动这些企业的居家养老产品更好走向市场,最终进一步反哺公益事业。
技术赋能 智慧养老添暖意
博览会上,送药机器人、AI中医问诊、智能护理床垫等应用吸引了不少参观者体验。
看似“冷冰冰”的机器人正赋予“陪伴”新内涵。现场,福建汉特云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工作人员方振为记者描绘了一幅智能养老图景:“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智慧养老平台,让送餐、清洁、陪伴等功能型机器人与健康检测设备联动,实现数据统一管控。”这种平台化设计,旨在解决过去智能设备各自为政、操作复杂的弊端,让技术服务于一个完整的养老方案。汉特云的机器人还接入了AI大模型,可以实现与老人的互动,甚至和老人下棋、唱歌。
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则打造“银龄悦读空间”,引入AI中医问诊、对弈机器人等设备,以“科技+文化”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
记者发现,更多养老科技产品涌现的背后,都有着创新扶持的强大支撑。腾讯银发科技伙伴计划工作人员金慧珍在现场介绍,通过创新资助引领,腾讯借助在数字技术和生态资源上的优势,为养老科技企业提供孵化支持,让面向老年人的创新产品更快实现落地应用,让企业能够探索更加普惠可持续的智慧助老产品和解决方案,更好服务老年人。
两岸融合 养老产业添活力
两岸融合正在为银龄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福州市台胞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蒋佩琪告诉记者,台湾在养老产业方面起步早、经验丰富,尤其在生物医疗、科技医药等领域具备优势。而大陆则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引领世界的AI技术。“生物医疗医药结合AI,将是未来两岸康养产业融合的绝佳路径,也是新质生产力在养老领域的体现。”
蒋佩琪还向记者分享了一个案例:一家汽车企业,在看到老龄化市场的广阔前景后,转型生产轮椅、居家养老产品,并计划融入数字化、智能化生产。“这是不少台企积极拥抱大陆银龄经济、转型升级的缩影。”她介绍,未来将依托在连江打造的贵安康养小镇,引入更多两岸的先进理念、技术和服务模式,打造融合发展的实体样板。
博览会现场还举行了银发经济重点项目投资签约仪式和海峡银发经济创新实验室签约仪式,20个银发经济重点项目签约,项目总金额达33.48亿元。(记者 潘温祥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