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股彻底炸了!2025 年 10 月 28 日盘中,上证指数一举突破 4000 点关口,最高冲到 4010.73 点,时隔十年再回这一关键位置,相关话题直接霸屏热搜。更关键的是,现在的 A 股总市值已经达到 122.23 万亿元,比 2015 年的 58.4 万亿元翻了一倍还多,上市公司数量也从 2827 家增至 5448 家。
这波上涨到底是流动性堆出来的 “虚火”,还是经济转型撑起来的 “真牛”?时隔十年的 4000 点,和当年有啥不一样?普通投资者该跟风入场还是观望?今天咱们就顺着 “短期、中期、长期” 三个维度,把这事儿扒明白。
先看点燃行情的短期催化剂—— 政策礼包密集落地,资金用脚投票进场。就在突破 4000 点的前一天,央行和证监会在金融街论坛集体释放重磅信号:央行明确要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仅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还暗示四季度可能降准降息;证监会更拿出了 “组合拳”,科创板科创成长层 28 日迎来首批企业上市,还要深化创业板改革、推出再融资储架制度,甚至推动保险资金等长期资金落实长周期考核。
政策端的 “定心丸” 一抛,资金立马有了反应。今年 5 月降准已经释放了 1 万亿元流动性,加上 8000 亿元的证券基金机构互换便利额度,市场不缺 “弹药”。北向资金近期持续净流入,两融余额突破 2 万亿元,更关键的是,保险资金因为股票投资风险因子下调 10%,正在加大入市力度。短期来看,这就是 “政策底” 托住 “市场底” 的典型反应,资金从低收益的储蓄搬家到股市,直接推高了指数。
但光靠短期政策和资金,撑不起 122 万亿市值的 4000 点。真正的核心是中期驱动力—— 经济转型的实质性突破,正在重塑 A 股的 “骨架”。这一点,和 2015 年那波 4000 点有着本质区别。
2015 年的行情靠的是杠杆资金炒作,金融、地产这些传统板块唱主角,平均市盈率 15.81 倍,两融余额占流通市值比例一度超过 4%,涨得快跌得也猛。而现在的 4000 点,是 “新质生产力” 实打实撑起来的:2025 年前三季度,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 9.6%,数字产品制造业增长 9.7%,比整体工业增速高出 3 个多百分点;创业板、科创板公司净利润增速分别达到 11.18% 和 4.90%,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最直观的变化在市值格局上:以前 A 股市值前三都是金融、石油巨头,现在宁德时代市值一度超越贵州茅台,寒武纪 - U 甚至成了 A 股第一高价股。科技板块市值占比已经超过 1/4,比银行、非银金融、房地产的合计占比还高,市值前 50 的公司里科技企业从 18 家增至 24 家。这哪里是简单的股价上涨?分明是资本市场在给中国经济转型 “投票”—— 从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传统产业主导转向科技引领,这些变化正在 A 股里清清楚楚地兑现。
更长远来看,制度红利和经济基本面构成了这波行情的 “压舱石”,这也是 A 股能稳住 4000 点的根本原因。
先说制度层面:全面注册制让科技企业不再 “卡脖子”,科创板、创业板的差异化上市标准,让寒武纪这样的硬科技公司能拿到融资、快速成长;退市制度的完善清退了 “僵尸企业”,去年 A 股退市公司数量创历史新高,市场 “新陈代谢” 加快;加上新 “国九条” 落地、投资者保护 23 项举措出台,机构投资者占比已经超过 30%,比 2015 年高出 15 个百分点,市场从 “散户市” 转向 “机构市”,波动自然更平缓。
再说基本面根基:2025 年前三季度 GDP 增速 5.2%,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60.7%,消费和创新正在成为新引擎。更关键的是,政策支持精准发力,1-8 月支持科技创新的减税降费超 1.8 万亿元,3000 亿元科技创新再贷款额度定向输血高端制造。这种 “政策托底 + 创新发力” 的组合,让企业盈利有了可持续性 —— 就连农业银行这样的传统大行,都靠着县域金融的差异化优势实现 “14 连阳”,市值突破 2.75 万亿元,靠的是真实的业绩增长而非炒作。
看到这儿,开头的问题就有答案了:现在的 4000 点,不是 2015 年的 “虚火”,而是短期政策催化、中期转型支撑、长期制度护航的 “真牛起步”,但它不是全面普涨的 “疯牛”,而是结构性的 “慢牛”。
接下来股市会怎么走?短期可能有波动,毕竟突破关键关口后,部分资金会获利了结,加上 10 月底美联储降息落地后市场可能 “买预期卖事实”。但中期来看,“十五五” 规划即将出台,科技自立、绿色转型这些新质生产力方向会持续获得资金青睐,结构性行情还会深化。长期来看,只要经济转型不跑偏、制度改革不停步,A 股的估值中枢还会慢慢上移。
对普通投资者来说,有两点必须注意:一是别再想着 “闭眼买股都赚钱”,现在是 “我在牛市躲牛市” 的时代,要是没踩中人工智能、半导体、新能源这些转型主线,可能指数涨了账户没动静;二是可以关注两类机会,一类是寒武纪、工业富联这样有业绩支撑的硬科技股,另一类是农业银行这样高股息、低估值的防御性品种,前者赚转型的钱,后者赚稳健的钱。
说到底,A 股突破 4000 点的本质,是中国经济从 “旧动能” 向 “新动能” 切换的必然结果。2015 年的 4000 点是资金堆出来的 “泡沫”,2025 年的 4000 点是转型托起来的 “基石”。短期的波动难免,但只要创新驱动的大方向不变,资本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根基不摇,这波行情就还有得看。
至于要不要入场?记住一句话:别追短期的热点,要赚长期的趋势。找到那些真正代表中国未来的产业和公司,耐心持有,远比在指数波动里来回折腾靠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