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太笨了,笨得不可思议。”
2016年夏天,大疆创始人汪滔在《中国企业家》说出这句话时,带着技术颠覆者特有的傲气。那时的他或许不会想到,九年后自己创办的企业,会在一场看似寻常的降价促销中,被舆论推上风口浪尖。
2025年双十一前夕,大疆的全线产品突然降价。这本是电商节的常规操作,却因价保政策的混乱执行,演变成一场公关危机——线上渠道的用户顺利拿到了差价退款,而不少线下消费者却因“门店政策不同”被拒之门外。
这种区别对待触动了当代消费者最敏感的神经。在数字时代,价格的透明与公平已成为品牌与用户之间的隐性契约。大疆的失误在于,它依然在用做硬件产品的思维处理用户关系,忽略了情绪价值在今天的权重。
就在用户不满持续发酵时,影石CEO刘靖康出手了。他在社交媒体上轻描淡写地调侃:“可能有一部分因为我们影石的原因导致DJI大幅降价”,随文附上一张100元影石代金券。这句看似玩笑的话,配上一个实在的补偿,瞬间在舆论场完成了角色的对调——被动的观望者成了主动的破局者。
此时的影石,早已不是行业的新玩家。其最新Q3财报显示,第三季度营收同比增长92.64%,达到29.40亿元。更关键的是,IDC数据显示,在2024年全球运动相机市场,影石以27.3%的份额超越大疆的25.8%,完成了从追赶者到领先者的转变。
一边是巨头试图用价格构筑壁垒,一边是新贵凭借创新拆解城墙。这场影像行业的“德比之战”,正从单纯的产品竞争,升级为商业逻辑的全面较量。
大疆,这家曾经用技术创新重新定义无人机行业的公司,如今面临着一个全新的课题:当技术优势不再绝对,如何与新一代消费者建立情感连接?
市场的疑问显而易见:为什么曾经的颠覆者,如今却与它的用户渐行渐远?
价格策略本是企业调控市场的精密工具,但在社交媒体的聚光灯下,任何细微的价格波动都可能被放大为一场信任危机。
近年来,从新能源汽车到消费电子领域,突如其来的价格调整频频将品牌推上风口浪尖。大疆这样的行业领军者尤其如此——严密的渠道管控体系下,即便是核心经销商也往往难以及时获知促销计划,普通消费者更是只能在价格变动的洪流中被动应对。
去年双十一,大疆旗下DJI Mini 4K、Osmo Action 4、Power 1000等多款产品降价幅度达10%-40%,部分产品甚至赠送DJI Care随心换等权益。但与往年相比,今年大疆双十一促销启动更早、涵盖产品更广,部分媒体甚至以“史无前例”形容此次降价。
其中,Osmo Pocket 3的降价最具象征意义。这款长期保持价格坚挺、甚至需要加价购买的产品突然加入促销行列,让许多在换代前夕原价购入的用户感到措手不及。
当消费者发现同样的产品,在不同渠道享有截然不同的价保政策时,产生的不仅是经济损失,还有一种深层的心理落差。行为经济学中用“公平性偏好”理论来解释这一现象——人们在乎的不仅是付出了多少钱,更是自己是否受到了公正的对待。
这种公平感的崩塌,对品牌信任的侵蚀远超过单次降价的金额。像Pocket 3这样定位于记录生活的重要设备,对用户而言就不仅是工具,同时也是生活的见证者。当这个“数字伴侣”的价值被品牌单方面快速贬损时,用户手中握着的就不再是创作的乐趣,而是被辜负的信任。
这本质上是在消耗用户对品牌的情感溢价。
客观地来看,大疆的这种定价策略,是一套建立在“技术迭代驱动价值折旧”之上的增长模型。在其垄断时期,这套系统运转良好:用快速迭代清洗市场,用技术优势定义价值周期。
然而,当影石等竞争对手不断缩小技术差距,当手机厂商的影像能力日新月异,用户开始重新审视一个问题,那就是为一个可能快速贬值的“技术期货”支付高昂溢价,究竟是否明智?
历史是最好的注脚。2021年上市的Mavic 3,仅半年就永久降价;2020年前后,面对库存压力,大疆曾推出持续20天的“史上最强折扣”;更早的Phantom系列、Mavic Air系列,都遵循着类似的产品迭代与价格调整节奏。
这些案例勾勒出大疆清晰的市场策略,即通过有计划地产品迭代和价值重置,保持市场活力与竞争优势。
这套系统在其高光时刻确实无往不利,但在竞争格局变化的今天,其副作用开始显现——无形中向市场传递了一个信号,大疆产品的价值保质期,可能比消费者预期的要短暂。
这正是商业史上常见的悖论:企业的“战略理性”,往往在用户端被解读为“情感背叛”。那些最早拥抱创新、以使用最新产品为荣的先锋用户,最终却要承担最大的价值折损。
而信任的裂缝,往往就是破局者最好的突破口。
2016年,汪滔曾预言无人机市场即将见顶。如今看来,这位技术先知对自己缔造的帝国命运,早有直觉。
2018年后,消费级无人机市场增长放缓成为不争的事实。尽管大疆年营收已突破500亿元,但支撑其增长的引擎正在切换——从单一的无人机业务,转向手持影像、农业科技等多元产品矩阵。这家曾经定义无人机行业的公司,正在重新定义自己的边界。
转型背后,是用户画像的根本改变。过去面向专业用户时,大疆只需专注于技术参数的极致追求;如今面对大众消费者,体验、性价比与售后服务成为新的竞争维度。
而市场格局的变化比预期更快。根据Frost&Sullivan的数据,手持类智能影像设备到2027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600亿元。但2024年,大疆的份额从2023年的19.1%下滑至2024年的13.2%;GoPro作为传统国际巨头,市场份额亦从38.2%降至30.1%;与此同时,影石则从28.4%跃升至35.6%,完成了对前辈的超越。
在这样的背景下,大疆原本有机会通过“让利”重塑用户好感,为Pocket 4上市清理库存。凭借年营收超500亿、近40%净利率,无论是设置降价预告期,还是为近期购机用户统一补偿差价,它都有能力为品牌形象铺设更温和的过渡方案。
然而,大疆选择了最直接也最生硬的方式——将定价矛盾转嫁给渠道商。这种做法虽然维持了短期利润,却让“重技术轻体验”的标签愈发醒目。
大疆的处境,某种程度上是“创新者窘境”的一种变体。它曾经用极致的技术颠覆了传统航拍市场,成为了无人机领域的“定义者”。然而,成功也塑造了它的路径依赖:一种源于工程师文化的“理性傲慢”。它坚信只要产品足够好,市场就会追随,用户情绪是可以被忽略的“噪音”。
但当市场从专业的、高容忍度的极客群体,转向大众的、感性的普通消费者时,这套逻辑便失灵了。它擅长与“参数”对话,却拙于与“人心”沟通。
归根结底,这种“理性”是一种供给侧的理性,它源于工程师对造物的自信;而市场的“感性”是一种需求侧的感受,它关乎拥有、使用乃至炫耀过程中的全部体验。
反观影石,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展现出截然不同的应对智慧。尽管其三季度财报显示净利润同比下降15.9%,刘靖康团队仍然迅速推出面向大疆用户的百元补偿计划。
影石的巧妙之处在于,借“赔付”之名做出市场动作,成功将“价格战”的讨论权抢到自己手中,堪称一次教科书式的“话语权劫持”。
在形式上,“微博抽奖 + 订单晒单 + 代金券”的组合,将一个原本不易传播的B面新闻,转化为社交平台上的轻量级话题。而这一切的底层逻辑,是一次极其精准的 “心智定价” 。
用微不足道的成本,便向市场传递了两个核心信息:影石珍视用户的每一次选择;第二,在双雄争霸的市场上,用户拥有用脚投票的权利。此举巧妙地将大疆的“常规促销”,重新定义为一个“需要被补偿的行业事件”,从而为自己贴上了 “用户利益捍卫者” 的标签,完成了从市场挑战者到道德制高点上竞争者的关键一跃。
影石的崛起之路,始终伴随着对传统科技品牌叙事的解构。
从YouTube、抖音的百万减重挑战,到职场健康话题成功破圈,Insta360很少将自己定位为冰冷的工具制造商,而是作为社交语言的创造者与参与者。这种将产品融入场景、让品牌成为谈资的能力,构成了其最独特的竞争壁垒。
商业行为“内容化”、市场沟通“社交化”,在此次应对大疆降价的事件中,展现出了惊人的效能。面对行业龙头的价格异动,影石选择以轻巧的姿态介入,既未回避行业话题,更未忽视用户情绪。这种在商不言商的从容,恰恰源自其对当代传播生态的理解——在这个时代,对话的姿态本身,就是最有力的信息。
这与大疆的创业叙事形成了耐人寻味的对比。汪滔曾坦言创办大疆“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好好玩一把”。
这种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初心,确实推动了大疆最初的技术突破。在专业设备被日系品牌垄断、价格高企的年代,大疆凭借这种极客精神成功打开市场,并在此后十余年间保持着惊人的盈利能力,2024年其净利润率逼近40%,甚至超越了以盈利能力强著称的苹果。
然而,创业期的理想主义需要随着企业规模进化。当公司成长为年营收超500亿的行业巨头,面对的已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有复杂的市场生态和多元的用户期待。汪滔个人性格中的内向与专注,塑造了大疆沉稳、克制的企业气质,但也某种程度上导致了其在应对市场变化时的迟缓。
这种迟缓在今天的传播环境下尤为明显。当价格争议、市场竞争等话题在舆论场发酵,大疆选择的“技术优先”回应策略,虽保持了技术公司应有的严谨,却在情感沟通的维度形成了真空。老一代用户或许仍敬畏其技术实力,但年轻一代正逐渐被更具互动感、更擅长“轻表达”的品牌吸引。
消费电子史上,类似的“代际断层”往往预示着品牌重塑的关键节点。正如苹果在iPhone 6时期对影像能力的重构,索尼对内容与硬件生态的重新整合,大疆同样走到了需要重新定义自身与用户关系的十字路口。
更值得玩味的是,这场竞争早已超越产品和市场的范畴,深入到了组织层面。近半年来,大疆多名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向,以及影石对这部分人才的吸纳,暗示着两家公司的较量正进入更深层次的阶段。
表面上,刘靖康多次公开表达对“老大哥”大疆的敬意,将其奉为行业标杆;在影视Q3财报发布后,他更在社交媒体上坦言“光靠产品技术营销好是做不到垄断的”,展现出一副谦逊姿态。
然而,细察其近年来的言行轨迹,这种致敬正呈现出复杂的两面性:既包含着对前辈技术实力的真诚认可,也隐含着追赶者特有的战略考量。在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这种微妙的姿态本身,就成为了一种精心设计的沟通策略。
相较而言,现实中的竞争图景远比公开声明来得激烈。
在产品端,运动相机、手持云台等核心品类已陷入贴身肉搏;技术端,围绕影像稳定性、画质和AI算法的军备竞赛持续升级。
更具颠覆性的是,AIGC技术的爆发正在重塑整个创作生态。从OpenAI的Sora到Runway的Gen-3,这些工具正在重新定义“影像创作”的边界。创作者在电脑前就能生成高质量的虚拟航拍镜头,大疆赖以生存的“真实影像”价值基石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而在这种“嘴上称兄、台下较劲”的态势下,也注定了大疆与影石的对决不会是一场温良恭俭的友谊赛。
此外,《新立场》认为,大疆此次降价,看似是对消费者的“馈赠”,实则是一场针对新入场者的威慑。
智能影像这个赛道仍处于高速成长期,手持云台相机等细分市场尚未形成稳固格局。大疆、影石、GoPro等专业品牌仍在激烈争夺用户,而vivo、OPPO等手机厂商正凭借算法优化、生态协同和渠道渗透的优势虎视眈眈。
这些跨界对手带来的威胁是结构性的。当手机通过系统更新就能实现电影级防抖与景深效果,专业设备的价值命题就需要重新审视。
毫无疑问,这场竞争的本质正在发生变化,不再是局限于谁能制造更好的拍摄工具,而是谁能更深度地融入用户的创作生态。
在这个关键节点,大疆选择主动压降行业利润空间,实则是以一种激进的方式构筑壁垒。通过将价格门槛大幅拉高,迫使资源储备相对有限的竞争对手承受更大的经营压力。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在商业逻辑上自有其合理性。
不过,任何战略选择都伴随着代价。当企业为了长远生存而牺牲短期利润时,早期用户的支持与信任往往成为最先被计算的成本。这几乎成了科技行业的一个悖论:企业在攀登时依靠用户的托举,在登顶后却常常背向用户修筑防御工事。
所有这些竞争、博弈与抉择,最终都将我们引向一个根本性的追问——究竟什么才构成一家科技企业真正的“伟大”?
护城河当然可以挖得很深,但真正的深渊,往往是失去人心后,在胜利的欢呼声中,悄然裂开的。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