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获得甘肃岷县30年供热特许经营权,先后投资3.7亿元。图/大象新闻
两家不同地区的供热民营企业,遭遇了“心寒”。
近日,甘肃岷县宏源清洁热力有限公司(简称“宏源公司”)董事长张永向大象新闻反映,该公司虽然与当地县政府签订了为期30年的供热特许经营协议,然而仅经营5年时间,便被岷县主管部门毁约并强行接管。
无独有偶,据大象新闻报道,在山东滨州博兴,也发生了同样的事件,套路如出一辙:投资4亿、运营15年的民营供热企业曾因安全供热获得博兴县住建局发文表彰,被接管前却又被指责“常年供热不达标”。
这两起事件,发生在不同地区,但都不仅关系当地群众冷暖,也关系招商引资和政府诚信,应该尽快得到妥善解决。
在宏源公司的案例中,张永与岷县的纠葛始于2018年第二十四届中国兰州投资贸易洽谈会上的招商引资。当时,双方签订协议,宏源公司获得在岷县城区独家享有供热业务的经营权,期限为30年。但是,2023年6月,宏源公司突然接到一张律师函,被告知取消了供热特许经营权。当年7月,岷县城区集中供热问题处置工作领导小组进入宏源公司,接管并封存公司资产。
30年的特许经营生效仅5年,说废就废,当地政府如此强悍为哪般?
尽管其中是非纠葛还有待厘清,但从这场旷日持久的纠纷中不难看出,这个涉及民生冷暖的招商引资项目,始于互信,终于失信。值得注意的是,岷县主管部门仅通过一纸律师函就收回特许经营权,强行接管企业,不仅可能涉嫌违反协议,也涉嫌存在程序违法。
招商引资“来时好好的”,出现矛盾就“回不去了”,这是投资人尤其是民营企业最忌惮的。
山东博兴县恒源热力公司的遭遇,与宏源公司几乎是如出一辙,当地主管部门在发出拟终止、取消特许经营权并实施临时接管的通知之后才匆忙召开听证会,显然也是违背行政程序的操作。而不久前,重庆泰克公司在贵州仁怀投资8亿建废水处理厂遭强行接管一事也引起舆论关注。
这些个案虽然并无关联,但是在一段时间内接连发生,反映出当前个别地方的营商环境确实存在一些“硬伤”。招商引资时,民营企业是这些地区的“座上宾”,项目运营后,一些民营企业就遭遇各种“卡壳”问题,甚至沦为“盘中餐”。
个别地方有关部门前恭后倨,背离法治意识、契约精神,由此引发的负面反应可能会严重影响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保护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的合法权益,已经成为广泛共识。
今年5月20日正式施行的民营经济促进法强调“民营经济组织及其经营者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以及经营自主权等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犯”。就此而言,民营企业财产与国有集体财产都同样公平地受到国家保护。
而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也指出,落实民营经济促进法,从法律和制度上保障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有效保护合法权益,发展壮大民营经济。聚焦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的权益保护问题,无疑是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前提。
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政府应该带头守信践诺。对地方主管部门而言,守合同就是重信用,即便不得不解除协议,也必须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法无授权不可为”,地方政府不能随意干预民营企业正常经营,无论是“群众投诉”还是“负债经营”都不是单方面强行接管宏源公司的正当理由。
这类问题不能再反复出现了,必须尽快找到打破僵局的突破点——用法治的力量给民营企业经营权和产权提供有效保障。
依法公正处理此类纠纷,不仅涉及一家或者几家民营企业的兴衰,也关乎当地千家万户的民生“冷暖”,必须引起重视。
撰稿 / 原森(媒体人)
编辑 / 柯锐 徐秋颖
校对 / 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