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诈骗的这段时间里,您是我碰到最尽职尽责的好法官……”仲秋时节,一封来自山西的感谢信连带着一面精美的锦旗,跨越近2000公里,寄到了闽侯法院青口人民法庭承办法官的案头。这封感谢信的寄出者其实是一名网络诈骗案的受害者,缘于法官们的责任与热情,他不但挽回了损失,也感受到调解的温情。
 闽侯法院法官调解现场。(闽侯法院供图)
闽侯法院法官调解现场。(闽侯法院供图)
千里追款 遭遇困局
去年8月,闽侯法院收到了一份来自山西的立案材料。原来,两年前,居住在山西的老常遭遇网络诈骗,按照所谓“低息贷款平台客服”的安排,将20多万元的保证金转移到平台指定账户。这些钱随即被转走,“平台客服”也随之杳无音信。
发现不对劲的老常选择报案,警方追捕下,案件同案犯在黑龙江落网,各部分资金也被陆续追回。经查,其中一笔1.1万元资金曾经存在福州的叶某账户内。原来,此前叶某为获利,将自己的银行账号提供给诈骗分子作为资金“中转站”,部分资金因此被转入其账户。由于叶某迟迟未返还资金,老常十分焦急,便起诉叶某。
“按照法律规定,该案件已进入刑事诉讼阶段。老常可以追赃挽损,但不能以普通民事纠纷立案。”按照规定,闽侯法院法官作出了不予受理的裁定,并转交案件线索。
跨界协作 尝试调解
近年来,各类电信诈骗案件高发,受害人的资金常常被犯罪嫌疑人多次转账,用以逃避追查。这样的情况如何破解?
在移送线索后,民事审判工作是否只能止步?“案件管辖有边界,但当事人的利益诉求应该得到保障。老常的受骗资金一时间难以迅速追回,但这笔钱对他而言又十分重要。”闽侯法院青口法庭庭长林捷表示,经过商议,法官们一致认为,虽然未能立案,但解决纠纷仍是他们分内之事。
很快,法官们同山西警方和黑龙江法院沟通联系,得知该案件已作出判决,老常与叶某的纠纷将另作处理。经与当地警方沟通协调,双方决定由闽侯法院委托调解机构先行开展调解,形成调解协议后寄回当地警方备案。
几经周转,法官们联系上了叶某。但了解情况后,他们心头一沉:叶某常年靠打零工糊口,没有成家,名下无资产、无存款。也正因如此,叶某才想到将自己的银行账户提供给诈骗团伙牟利。而今,该笔资金早已转出,叶某虽然仅获得了微薄的“报酬”,但也涉嫌帮信罪。“我不是不想还,是真的拿不出这么多钱了……”对于老常的诉求,叶某如此回应。
情法兼顾 成功解纷
一边是老常被骗的钱财,一边是叶某窘迫的生活,面对僵局,法官联合熟悉当地社情的特邀调解员,走访叶某所在村的村委会及其邻居、亲属,寻找突破的可能。
经过走访,法官们得知,叶某和表弟关系很好,二人常常走动。抓住这一线索,法官和调解员先对叶某表弟做起了思想工作:“1万多元对老常是两年来的心病,而早点解决,对叶某也是一种解脱。”此后,叶某表弟和叶某商议。最终,叶某给出了分期还款的方案,法官立刻将方案转发给了老常。
“你们连他每天干什么活、赚多少钱、家里什么情况都核实得清清楚楚,调解经过也跟我讲得明明白白,我相信你们!”老常紧绷的心弦终于放松,接受了分期还款方案。
今年9月底的一天,老常的手机响起清脆的提示音——前期共计4000元的还款顺利到账。闽侯法官也将案件履行情况同步向山西当地警方作了反馈。
从依法办案到主动担当、实质化解,感谢信的背后,是闽侯法院“小案不小办”理念的良好践行。闽侯法院相关负责人表示,将继续认真对待每一个“小案”,续写司法为民的新篇章,让人民群众在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同时,也感受到司法的温度。(记者 阮冠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