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日,在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门口,一辆道路清洗车缓缓驶过的同时,喷洒出清澈的水流。很多人不知道,这些水并不是自来水,而是乌黑浑浊的垃圾渗沥液“蜕变”而来的再生水。
 在浓缩液处理车间,拦截后的膜浓缩液正在进行反复高温蒸煮。记者 包华 摄
在浓缩液处理车间,拦截后的膜浓缩液正在进行反复高温蒸煮。记者 包华 摄
近日,红庙岭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通过生化分解和多重膜处理等先进工艺,让垃圾渗沥液就地“华丽转身”,不仅能变为清澈透明的再生水,更“提炼”出氯化钠、氯化钾等再生资源,重新用于生产和生活,赋能红庙岭“零碳智慧园区”建设。
“红庙岭园区每天要处理全市约4500吨生活垃圾。”园区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焚烧前,由于脱水、发酵等反应,垃圾在储存过程中还会产生约2600吨渗沥液。这些渗沥液中含有大量氨氮、总磷及难降解有机物,若直接排放,将对土壤、水体及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过去,园区要先将这些渗沥液处理成可正常排放的出水,再流转到污水处理厂进行进一步处理。
在红庙岭渗沥液膜处理车间,工作人员拿出3瓶颜色迥异的样水,形象地展示这场水的蜕变:从未经处理的墨黑色原液,到经过超滤膜过滤后的淡黄色水体,再到清澈透明的再生水,最终实现达标排放,并可用于绿化浇灌和道路清洗。工作人员介绍,这场从浊黑到清亮的奇妙之旅,需要连闯四道关。
 乌黑的垃圾渗沥液在经过多轮处理后,变成清亮的出水(再生水)。记者 包华 摄
乌黑的垃圾渗沥液在经过多轮处理后,变成清亮的出水(再生水)。记者 包华 摄
在第一道关——红庙岭二期渗沥液生物生化反应池前,负责该项目的海峡环保公司相关负责人说,园区所有的垃圾渗沥液通过专门管道汇集至此。生化池内的微生物就像一支“净化军团”,能够“吃掉”渗沥液中的有机物和氨、氮等绝大多数污染物,进行有效降解和去除。
经过生化处理后的污水,还要继续“闯关”。走进如同钢铁丛林的膜处理车间,在一排排膜处理管道中,污水将经历一次次纳米级过滤,直到流出清亮的净水。“第二道关超滤膜的筛分孔径为0.01微米,能分离出大部分胶体、细菌和病毒等;第三道关纳滤膜孔径在1纳米左右,能截留更细微的纳米级物质。”负责人详细讲解道。
在通过纳滤膜这一关后,出水已基本达到国家强制性排放标准。但红庙岭的水循环实践并未就此止步。在第四道关卡——反渗透膜的终极“把守”之下,300吨出水中几乎所有的溶质与杂质都被截留,再经过深度消毒处理,最终产出200吨再生水,完全符合《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标准》,成功实现在园区与工厂内部的循环再利用。
除了分解出清澈的再生水,拦截的膜浓缩液中的每粒盐也要珍惜。在浓缩液处理车间,装满氯化钠和氯化钾的袋子被接连堆放,里面都是白花花的盐晶。让人难以想象的是,它们竟是从黑色的渗沥液浓缩液中,经过反复高温蒸煮而得的“结晶”。“这些再生盐可作为工业原料,用于农业肥料、钻井液配置、印染助剂等,重新投入生产循环。”海峡环保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如今,每天循环产生的再生水不仅可以满足园区日常的绿化浇灌、车辆和道路冲洗需求,还可作为渗沥液厂内部的工业用水。”红庙岭循环经济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随着园区二期的扩建,将进一步完善渗沥液循环利用体系,构建更科学的水资源集约利用模式,为红庙岭零碳园区建设注入新动力。(记者 沐方婷 通讯员 林梦偲 李旭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