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手机、电脑里最核心的芯片,正面临一场突如其來的“粮食危机”。 这场危机的导火索,是一种你可能从未听说过的化学物质,六氟化钨。
2025年初,韩国三星电子、SK海力士等半导体巨头收到了一份令人咋舌的涨价通知。 来自日本、韩国的几家主要供应商宣布,从明年开始,用于芯片制造的关键气体六氟化钨,供应价格将最高上调90%。
这意味着,生产一颗高端芯片的成本将大幅增加。 更让巨头们头疼的是,他们似乎没有太多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被动接受。 一场由原材料引发的风暴,正悄然席卷全球半导体产业链。
这一切的源头,指向了一种古老的金属,钨。
截至2025年9月初,中国国内的钨矿价格比年初暴涨约95%,达到每吨28万元人民币。 作为六氟化钨直接原料的APT价格,涨幅也超过90%。 这种在五个月内价格就翻倍的疯狂走势,在矿业史上也属罕见。
钨价飙升的背后,是一场供应链的深度调整。
这一政策调整迅速在全球市场引发连锁反应。
“钨原料占六氟化钨总成本约60%,”一位业内人士分析,“这种成本结构决定了六氟化钨对钨价变化极其敏感。 ”他进一步指出,这次的价格暴涨不是暂时的市场波动,而是反映了供应结构的根本性变化。
那么,这种听起来陌生的六氟化钨,究竟在芯片制造中扮演着什么角色?
在高度精密的芯片工厂里,六氟化钨是一种不可或缺的“魔法气体”。 它主要用于化学气相沉积工艺,能够在晶圆表面沉积出高纯度的钨薄膜。 这些比头发丝还细得多的钨膜,负责填充芯片内部数以亿计的通孔和互连线,起着连接各个晶体管、传递电信号的关键作用。
钨被选中是因为它具有高电导率和对电迁移的良好抵抗性,能够确保芯片在长期高速运行下的稳定性。 全球半导体行业每年要消耗7000至8000吨六氟化钨,它是逻辑芯片、DRAM内存和3D NAND闪存生产过程中的“幕后英雄”。
这个“幕后英雄”如今成了产业链上最薄弱的环节之一。
在这场供应链震荡中,中国的地位显得举足轻重。 数据显示,全球超过80%的钨矿开采集中在中国。 中国的政策动向,直接牵动着全球半导体制造的神经。
与此同时,中国的电子特气产业正在悄然崛起。 六氟化钨的国产替代率已经超过65%。
中船特气是目前全球六氟化钨的核心供应商之一,其产能达到每年2000吨,全球覆盖率高达70.31%。 该公司的产品纯度可以达到6N级别,即99.9999%的极高纯度,客户名单中包括了中芯国际、长江存储、台积电等头部晶圆制造厂。
在最近的机构调研中,中船特气透露,其六氟化钨销售价格相对稳定,按照年度或长期协议定价。 这意味着在价格波动时期,该公司反而展现出较强的议价能力。
除了中船特气,中国其他企业也在这一领域积极布局。 南大光电占据着国内六氟化钨市场约25%的份额,昊华科技拥有每年600吨的产能,和远气体也建设了年产500吨的生产装置。
在上游的钨资源端,厦门钨业、章源钨业、中钨高新等企业控制着从矿山到深加工的全产业链。 厦门钨业作为行业龙头,钨精矿年产能达1.2万吨,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据着有利位置。
面对这一变局,韩国政府已经决定自2025年起,对国内生产无水氟化氢等半导体关键原料的企业提供为期两年的补贴,试图通过扶持本土产业来应对供应链风险。
半导体行业本身具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当前的需求高涨可能随着行业周期变化而减弱。 钨价未来的走势也存在不确定性,如果钨价回落,六氟化钨价格的支撑力可能会减弱。
更长远地看,半导体制造工艺在不断进步,未来可能会出现新的材料或工艺来替代六氟化钨。 这种技术迭代的风险,始终悬在每一个材料供应商的头顶。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越来越关注供应链安全,各大晶圆厂开始重新评估对单一地区或单一供应商的依赖程度。 这场由钨价引发的风暴,正在促使整个行业重新思考供应链的韧性和多元化策略。
在中国,电子特气企业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 随着全球供应链的调整,已经具备技术壁垒和规模化优势的龙头企业,有望在这一轮市场变革中获得更多发展机会。
巨化股份约占全球六氟化钨市场的20%,华谊集团约占15%,这些中国企业已经在全球市场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他们的技术水平和产能规模,将直接影响未来全球半导体材料的供应格局。
芯片制造的复杂程度远超常人想象,而材料的稳定供应是整个产业的基础。 六氟化钨价格的剧烈波动,让更多人开始关注到半导体产业链上游的重要性。
上一篇:连续大跌后,金价迎大幅反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