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日,在纪念冰心先生诞辰125周年暨新时代福建文学发展研讨座谈交流会上,两位福建籍文坛名宿谢冕(93岁)、孙绍振(89岁),分享了与冰心先生的点滴往事及冰心先生对他们产生的影响。
谢冕。
谢冕:“越走越近的冰心先生,也是越走越亲的冰心先生”
谢冕深情回忆:“我读的第一本中国现代文学作品是《寄小读者》,认识的第一个五四文学前辈也是冰心。《寄小读者》是我童年最好的心灵伙伴。1937年卢沟桥事变时,5岁的我已有记忆。我的童年灰暗压抑,是冰心的作品让我头上有‘繁星’,身边有‘春水’。她的文字温暖人心,尤其读到《南归》,我为其中的人性之美、亲情之贵而感动。婉转动人的笔触,令我初识书本里的冰心。”
“后来,我与吴文藻先生、冰心先生共同度过一个难熬的炎夏。通过几次交往,我才知道我们同属长乐宝树堂谢氏。因此,‘越走越近的冰心先生,也是越走越亲的冰心先生’。她对我是亲情的象征,融合了母爱、乡情与师生情。作为前辈,她让我自豪。我学她的文风,发现她写的是母爱、人类之爱——‘有了爱就有了一切’。从她身上,我学到如何为人处世。这不只是写作问题,更是人格的塑造。冰心创作的核心,正是这份爱心。”
孙绍振。
孙绍振:“年逾五十,才真正读懂《繁星》和《春水》”
孙绍振讲述:“我初遇冰心,是在小学四五年级时。当时书籍匮乏,老师将《寄小读者》油印分页,供我们阅读。冰心的文字优美,远超当时的教科书。抗日逃难时,我辗转乡间私塾,对现代文学懵懂,但读了冰心的作品,文学的种子在我心底萌芽。”
孙绍振回忆,1959年人民大会堂刚建成时,他和朋友去参观过一次,完全被震撼,但不知道如何用文字表达。不久后,冰心先生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走进人民大会堂》,文中描述:“走进人民大会堂,使你突然地敬虔肃穆了下来,好像一滴水投进了海洋,感到一滴水的细小,感到海洋的无边壮阔。”孙绍振叹服道:“这才是才华!我后来得知,这么美的语言诞生于她政治处境艰难之时,源自大爱精神。这让我感同身受并深受鼓舞。”
孙绍振坦言:少年时难懂《繁星》《春水》,后来看的东西多了,年逾五十重读,才悟其哲思深度。“那是超前时代的诗作,奠定了冰心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回到福建后,我才渐渐了解到冰心文学深刻性的来源。她生于中华民族危亡之际,长于福州三坊七巷——林则徐、严复等先驱汇聚的思想前沿。她心里和笔下的那种民族文化自信和自豪,让我找到了答案。如今,我们拥有冰心文学馆、举办纪念冰心先生的研讨会,这是福建文化人对乡土文化的认同,对以冰心为代表的闽派文化、闽派作家、闽人思想的自豪。”(记者 管澍 文/摄)
上一篇:全省首个人工智能发展中心揭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