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在吉隆坡落幕的第五轮中美经贸谈判上,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宣布,原定11月1日实施的对华100%关税将被取消。
这不只是一个政策调整,更像是一次姿态上的转弯。全球资本市场立刻给出了反应,股市上涨、汇率稳定,仿佛长久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
这场延续近七年的贸易战,终于出现了实质性缓和。中国顶住了压力,不仅没被围堵,反倒成了赢家。
白宫早就内部争论不休,尤其在是否全面提高对华关税这件事上,经济顾问组和强硬派杠上了。有意思的是,真正压垮骆驼的稻草,不是高科技,也不是军事博弈,而是农产品出口。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统计数据,仅2025年第三季度,美国对我国的大豆出口就比去年同期少了三分之一。中西部那些靠农场过日子的州,选民早就开始怨声载道。2026年中期选举临近,特朗普要稳住共和党的盘子,农民票不能丢,农业利益不能砸。
再看我国这边,并没有因为压力而妥协。尤其在稀土上,我国牢牢掌握全球供应链的主导地位。谁想绕开我国来搞“替代”,先得问清楚自己的技术和成本准备好了没有。
说白了,美国这次“退”,不是服软,是认清现实。继续打下去,自己崩的速度可能比想象中还快。
谈判刚落地,我国外资数据就亮了。商务部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实际使用外资突破5700亿元人民币,9月份同比增长超过11%。这背后不是一个国家在加码,而是一群国家在下注。
日本企业今年对我国投资增长超过五成,其他国家也纷纷追加投入。更难得的是,这些资金不再是简单的代工厂和零部件,而是直奔高端制造、新能源、数字经济等新兴领域而来。
银行的结售汇顺差也飙到新高,9月一个月就达到了510亿美元。这说明,资本不但来了,而且来了就不想走。
外资最怕不确定性,而我国的政策节奏、市场规模、产业配套,恰恰是全球最具确定性的存在。换句话说,在全球供应链动荡、地缘政治不稳的大背景下,我国成了那块最靠谱的压舱石。
那些年嚷嚷着“外资撤走”、“中国制造被抛弃”的声音,现在看看现实,是不是有点尴尬?
资本是最现实的,它们不会被情绪带节奏,只认准一个原则:哪儿有长期价值,钱就往哪儿流。
这次谈判虽然告一段落,但真正的比拼才刚刚开始。关税问题暂缓,并不代表美国就此收手。技术、知识产权等问题依然在博弈中,下一轮交锋随时可能上演。
但和几年前不同的是,如今的我国早已不是那个“被动挨打”的角色。从“卡脖子”的芯片,到新能源车、人工智能、量子科技,我们正在一点点把“短板”补上。
这背后离不开国家的顶层设计。制造强国战略、创新驱动战略、双循环新格局,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步步落到实处的政策组合拳。我们不是靠“熬”,而是靠“干”。
说到底,谈判只是一个阶段,而实力的积累才是决定未来走向的根本。美国的让步,是对我国战略耐力的一次间接“认证”。
贸易战打到今天,谁赢了?美国让步、外资回流、市场稳定,这些摆在面前的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我国没有靠咄咄逼人的姿态赢得回报,而是用稳扎稳打的方式争取到了主动权。结局看似平静,但故事远未结束。下一场较量会在哪?科技?金融?还是规则制定权?没人能确定。
只不过,现在的我国,已经不是那个只能跟着别人走的国家。
你觉得,美国下一步,会继续回头,还是另起炉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