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吉隆坡第五轮中美经贸磋商落下帷幕。会后,中方代表李成刚一句“美方立场强硬,中方维护利益坚定”的表态,把谈判桌上那种剑拔弩张的劲儿说透了。
其实早在谈判开始前,外界就猜到这场会谈不会顺利——毕竟三天前,美方代表贝森特还在华盛顿接受采访时,公开指责李成刚“在经贸问题上发表煽动性言论”,话里话外全是火药味;
而特朗普更直接,在艾奥瓦州的竞选集会上当着农场主的面放话,“要是这次谈不拢,就对剩下的中国商品加征100%关税”,态度强硬得不留余地。
可最后双方出来表态时,却都给足了彼此台阶。贝森特对着媒体说“双方制定了建设性框架”,语气里透着“有进展”的意味;中方则提到“形成初步共识”,听着像是朝着解决问题迈了一步,乍一看还真有点“皆大欢喜”的架势。
但只要细品这些话里的门道,就知道全是给外界看的“面子工程”。
李成刚说的“经过一天多的紧张讨论、建设性讨论”,说白了就是两边谈得特别费劲,而且根本没在一个频道上——你讲你的关税延长计划,我提我的核心利益红线,你说你的出口管制清单,我摆我的反制措施底线,从头到尾都没对上茬。
至于所谓的“初步共识”,说到底就是“双方都同意接下来继续谈”,至于大家最关心的关税要不要降、出口管制能不能松、反制措施会不会撤这些核心问题,连个具体的讨论方案都没出来。
中方之所以愿意给这个“面子”,其实是考虑到贝森特的处境——他这次来谈判,背后顶着美国国内制造业和农场主的压力,要是空手回去,不仅没法给特朗普交差,还得面对国内的质疑声。
但面子给归给,里子中方却攥得死死的。像稀土管制这种能卡住美国高科技产业脖子的底牌,还有针对美国农产品的反制措施,半点松动的迹象都没有。毕竟中方心里门儿清,贸易谈判拼的是实力,光靠给面子换不来真利益,守住自己的核心利益才是根本。
关税与封锁的双重失效:美国没拿到想要的“胜利”
其实早在这场谈判开始前三天,英国《经济学人》就在10月23日的社论里把真相戳破了:特朗普政府想靠加关税、搞科技封锁这两套手段拿捏中国,纯属打错了算盘。当初美国一开始加征关税时,算盘打得噼啪响——以为这样能把中国对美出口摁住,逼中国在谈判里让步。
可现实却打了美国一个响亮的耳光:美国海关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就算加了关税,现在每天还是有10亿美元的中国货往美国的超市、工厂里运,9月份单月对美出口额比8月还多了3%,这关税墙跟筛子似的,根本拦不住中国商品。
单看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对美出口总额就超过了1000亿美元,顺差接近670亿美元。
哪怕是美国重点打压的电子产品,三个月里也卖了近80亿美元;更别说电动自行车、高压电缆这些商品,对美出口量反而比贸易战前涨了不少——美国市场离了中国货,还真没那么容易找到替代品。
美国原本还想靠关税把制造业“逼回”本土,可供应链这东西,哪是说搬就能搬的?现在中国制造业占全球的份额已经到了30%,比贸易战刚开始时还高了5个百分点。
越南整个国家的制造业产能,加起来还不到中国广东省的一半;印度虽然喊了好几年“制造印度”,但像电子元件、机械轴承这些关键零部件,80%还得从中国进口。
美国企业想把工厂迁出去,结果要么是生产成本涨了一大截,要么是生产效率掉了一半,最后不少企业还是得把零部件从中国运过去组装,等于绕了个大圈子,关税的作用根本没发挥出来。
更让美国打脸的是科技封锁。之前美国觉得只要卡住芯片供应,就能拖住中国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可没想到2025年中国芯片自给率直接从15%飙到了50%——国内的芯片企业不仅能生产中低端芯片,还在高端芯片领域突破了好几个技术难关。
华为也没被禁令困住,反而绕开了美国的技术限制,推出的新一代5G设备已经卖到了120多个国家,连欧洲的德国电信、法国Orange这些老牌运营商,都放弃了美国企业的设备,转头用华为的。
而且中国在科技人才和研发投入上的力度,也是华盛顿当初没算到的。2024年,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就业的人数比前一年涨了30%,不少在硅谷做研发的工程师都选择回国;全年研发投入更是花了3万亿,重点砸在芯片、新能源、人工智能这些关键领域。
这种技术突围的速度,彻底打破了美国“靠封锁拖慢中国”的幻想。
中国的“底子”: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布局
比起美国那种只撑场面的“面子胜利”,中国在这场贸易战里拿到的,才是实打实的“底子”。最明显的就是市场多元化的布局——虽然对美出口的份额比以前降了,但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却补上了缺口,甚至还实现了逆势增长。
2024年,中国出口总额整体涨了8%,其中对东盟的出口增速达到12%,比对美出口高了快10个百分点;对欧洲的出口虽然受能源危机影响有点波动,但新能源汽车、光伏组件这些产品的出口量翻了一倍,光这两类商品就贡献了对欧出口增长的60%。
中欧班列更是成了打破海运关税壁垒的关键。2024年,中欧班列一共开行了1.7万多列,运量比前一年涨了30%。以前中国出口欧洲的家电、汽车零部件大多走海运,不仅要花40多天,还得面对美国在海上搞的各种“关税小动作”;
现在走中欧班列,15天就能到德国杜伊斯堡,不仅快了一半多,还绕开了海运可能遇到的关税麻烦。更重要的是,借着中欧班列和“一带一路”合作,中国的“朋友圈”越扩越大,现在已经和140多个国家签了合作协议。
2025年,中国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增长了15%,非洲的矿产资源、中东的能源,都成了中国稳定的资源来源;而这些国家的市场,也成了中国商品新的出口目的地。
内需这块“护城河”也越挖越深。202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了6.5%,比出口增速还高,说明国内市场的消费能力越来越强。政府在新能源、消费电子这些领域的补贴和扶持,不仅让老百姓买到了更实惠的产品,也让企业有了更多发展空间。
这就是中国的底气:2024年GDP增速达到5.2%,远超美国的2.5%;制造业的韧性在全球都是独一份的,不管是产业链完整性还是生产效率,都没人能轻易替代;科技自主的步子也越走越稳,从芯片到5G,从新能源到人工智能,都在一步步突破技术壁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