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最近在对俄罗斯的政策上频繁变化,行动颇为复杂。他刚刚拒绝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让基辅方面感到失望。但没多久,他却又转变立场,对俄罗斯的两大能源公司采取了严厉的制裁。
这次的制裁并不是普通的限制措施,而是对俄罗斯能源产业的核心企业进行直接打击。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两家公司,占据了俄罗斯原油产量的近六成,制裁它们实际上等于切断了俄罗斯能源出口的命脉。
能源产业是俄罗斯经济的支柱。特朗普这一举动一经实施,不仅改变了俄乌战争的战略态势,还在全球能源市场引发了一系列波动,油价剧烈波动,交易模式发生变化,供应链也在迅速调整。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也不容忽视。俄罗斯是中国重要的能源供应国之一,面对美国的这一轮强力制裁,中国的能源供应体系是否能经得住考验?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些潜在的风险?
回顾事件的背景,这并不是美国的突然决策。早在2025年3月,美国就曾提议推动“全面无条件停火倡议”,乌克兰表示愿意接受,但俄罗斯则坚决拒绝,继续加大对乌克兰的军事打击。
这让特朗普政府的不满情绪进一步升温。虽然他曾多次公开批评普京,但始终没有采取实质性的行动。直到10月23日,制裁正式生效的同时,美国还单方面取消了原定于布达佩斯举行的美俄峰会。
美国财政部在声明中直言,实施制裁的主要原因是“俄罗斯缺乏推动乌克兰战争走向和平的真实意愿和实际行动”。
但熟悉地缘政治的人都知道,所谓“意愿”背后其实往往隐藏着利益的权衡。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在俄罗斯能源结构中举足轻重,它们几乎代表了俄罗斯的“能源脊梁”。
根据统计,俄罗斯每年出口的原油中,近六成来自这两家公司。无论是以前传统的欧洲市场,还是如今增长迅速的亚洲市场,这两家公司都牢牢把控着供应的主导权。
特朗普选择对它们出手,显然经过了深思熟虑。能源正是俄罗斯财政的主要收入来源。一旦国际市场因担心二级制裁而减少采购,俄罗斯的外汇收入将大幅下降,从而削弱其维持军事行动的能力,甚至影响国内经济的稳定。
乌克兰对这一举动的反应十分积极,与之前失望未能获得“战斧”导弹时的沮丧情绪截然不同。基辅官员迅速发声,认为这是美国开始真正施压俄罗斯的标志。
乌克兰议会外交事务委员会主席在接受《基辅独立报》采访时表示:“这一举措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意味着特朗普政府从口头表态转向了实际行动,是一次战略性的大转变。”但他也谨慎地指出:“单凭这一步措施,是否能扭转局势,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则展现了更长远的战略眼光。借着出席布鲁塞尔欧盟峰会的机会,他一方面称赞美国的制裁“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推动欧盟出台新的对俄限制措施,试图形成跨大西洋的统一阵线。
在会场上,泽连斯基明确表示:“这不仅是对俄罗斯的警告,更是给全世界传递一个明确的信息——国际社会必须团结一致,持续施加压力,直到俄罗斯的侵略行为得到遏制。”然而,乌克兰国内对于制裁效果的看法并不一致。
基辅经济学院院长持较为理性的看法,认为新一轮制裁会对俄罗斯经济造成一定冲击,削弱其长期作战能力,但要依靠此举迫使普京重新回到谈判桌的可能性并不大。
他形容普京的决策方式像是一个强势的组织领导者,不会因为外部单一的压力而做出公开让步。“这些制裁或许为未来谈判创造条件,但很难成为促成对话的直接推动力。”
与此相比,乌克兰总统的制裁事务专员则显得更为乐观。他认为这次制裁的覆盖面广,影响力大,预计会带来“快速且显著的经济反应”,从长远来看甚至可能产生结构性压制。
他进一步指出:“全球企业普遍担心会受到美国次级制裁的影响,因此购买俄罗斯石油的意愿将急剧下降。美方这一举措相当于打开了高压阀门,后续的效应值得密切关注。”
此外,他还提出了进一步的诉求,呼吁美国恢复对乌克兰“战斧”导弹的供应,扩大对俄罗斯金融系统的封锁,并考虑对进口俄罗斯天然气和原油的第三方国家实施连带制裁,建立起一套全方位、多层次的围堵体系。
美国选择在这个时机发起制裁,另有深层次的战略考虑。正值欧盟在布鲁塞尔召开峰会之际,泽连斯基趁机呼吁加强协调,无形中将美国的单边行动与欧洲集体政策捆绑在一起。
实际上,欧盟已经通过了第19轮对俄制裁,而本次峰会本来就可能决定下一步的制裁方向。美国此时采取行动,无疑为欧洲加大制裁力度提供了支持和正当性。
面对西方的不断施压,俄罗斯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通过外交渠道寻找突破的机会,试图减轻外部压力。然而,乌克兰方面明确表示,将继续与美国密切合作,推动更多的制裁措施,以弥补此前“战斧”导弹供应中断带来的战略空缺。
至此,或许有人会疑惑:这场美俄乌欧之间的博弈,和中国有何关系?其实,中国的角色和影响力在其中也非常关键。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能源进口国,而俄罗斯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中国原油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
2024年的数据显示,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占比已超过15%,且大多是通过长期合同锁定价格,运输主要依靠陆上管道和远东海运,避免了中东航线受到国际局势波动的影响。
虽然目前的制裁尚未直接波及中国企业,但因为涉及到俄罗斯近六成的原油产能,全球能源流动的格局肯定会发生改变。
例如,原本依赖卢克石油和俄罗斯石油的欧洲买家可能转向中东、非洲等其他产油区域抢购资源,从而推高国际油价。同时,俄罗斯可能重新调整出口策略,改变对不同国家的定价机制和交货条件,带来更多不确定性。
那么,中国如何确保自己的能源安全不受到影响呢?其实,中国早已做好了应对准备。
首先,中国正在推行进口来源的多元化战略,除了俄罗斯之外,逐步扩大从中亚、中东、非洲等地区的原油进口渠道。
中哈原油管道和中缅油气管道近几年都在持续扩容,中亚的供油不仅能够增加供应量,还能绕过马六甲海峡这一战略瓶颈。
在中东,中国与沙特、伊朗等主要产油国保持长期稳定的合作。2024年,从沙特进口的原油比例也保持在15%左右,与俄罗斯相当。
来自安哥拉、尼日利亚等非洲国家的原油也是重要的补充力量。通过多元化的供应网络,即使某一区域发生波动,其他渠道也能迅速填补空缺。
其次,中国也有“双轨并行”的运输保障机制。除了传统的海上运输,中俄之间的陆上输油管道建设也在加速推进。
例如,西伯利亚力量原油管道年输送能力高达3000万吨,直接连接俄罗斯腹地和中国东北地区,完全不受海上局势或国际制裁影响,安全性非常高。
此外,中国还在不断提升战略石油储备能力。目前的储备可以满足超过90天的净进口需求,等同于为能源供应系统加了一道强有力的“缓冲屏障”,能够在短期内抵御供应中断的风险。
更深层次的应对策略是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中国正加速减少对传统化石燃料的依赖,2024年全国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已经占总发电量的30%以上。
风电和光伏的装机容量连续多年排名全球第一,新能源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核电的稳步发展,“华龙一号”第三代核电技术已经在多个省份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