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加拿大出现了一系列显著的外交活动,首先是国会议员布洛伊斯访问中国,明确提出希望中方取消对加拿大油菜籽的进口关税。紧接着,加拿大外交部长阿南德宣布将访问中国和印度,主要目的是希望中国撤回相关的关税反制措施。这些行动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令人好奇:为什么曾经对中国加征高额关税的加拿大,现在频频主动示好?
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一场因讨好美国而引发的贸易反噬,而中国的反制措施正好打击了加拿大经济的命脉。要理解加拿大为何会做出这样的决定,首先需要了解它面临的贸易困境。作为一个北美国家,加拿大的贸易伙伴主要依赖美国和中国,其中美国是最大的贸易伙伴,而中国则是第二大。
为了规避美国可能加征的高额关税,加拿大去年率先对中国采取了行动。它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100%的关税,并对钢铁和铝产品加征了25%的关税,试图通过这一举动换取美国的善待。然而,现实却给了加拿大一记重击。尽管它采取了主动对中国加征关税的措施,特朗普政府依然宣布对加拿大加征关税,理由是加拿大的贸易政策损害了美国利益。
这一举动让加拿大陷入了困境:一方面,针对中国的关税限制导致了其优势产品的出口受阻;另一方面,它讨好美国的举动不仅未能带来好处,反而遭到了反噬。加拿大成了少数几个被两大贸易伙伴同时夹击的国家之一。
更为重要的是,加拿大与中国的贸易关系早已深入,尤其在农产品和能源产品方面。油菜籽便是其中的核心出口品类之一。当加拿大决定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时,它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经济命脉已经和中国市场紧密相连。它的“讨好美国”的策略,注定会走向失败。
面对加拿大的贸易限制,中国的反制措施并非毫无目标,而是精准打击了加拿大的弱点——油菜籽产业。经过详细调查后,中国认定原产于加拿大的油菜籽存在倾销行为,决定对所有加拿大油菜籽出口公司征收75.8%的保证金。这一比例是经过精心计算后得出的,直接让加拿大油菜籽在中国市场失去了价格优势。加拿大为何对这一反制反应强烈?因为它是全球最大的油菜籽出口国,而中国正是其重要的买家之一。
根据去年数据,加拿大对华油菜籽的出口额接近50亿加元,这笔收入关系到加拿大农业从业者的生计,并且影响着一些地区的经济稳定。起初,加拿大农业界的从业者并未对此过于担心,认为中国暂时无法找到其他油菜籽的供应来源,认为中国最终还是会继续购买。但中国的迅速反应打破了这种幻想。随着中国开始从澳大利亚大规模采购油菜籽,加拿大逐渐感受到了压力。
路透社援引加方消息称,中国从澳大利亚采购油菜籽的数量和频率逐步增加,这让加拿大农业界开始焦虑。原本认为不可替代的产品,在全球化供应链中,实际上可以轻松找到替代者。这正是中国反制的策略之一:精准打击对方经济中的关键产业,通过合规的手段施加压力,并提前布局替代供应链,确保自身需求不受影响。
因此,加拿大如今急于访华,寻求解决困境,显然是意识到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不尽快采取行动,自己可能会在中国市场彻底失去位置。最近,不仅加拿大,美国和欧洲的代表也陆续访华,目的与加拿大类似,都是希望恢复中国对其能源和农产品的采购。
这背后反映了一个简单的贸易事实:谁掌握了庞大的消费市场,谁就能占据主导地位。美国和西方国家显然低估了中国市场的重要性。就像加拿大,明知道中国是其油菜籽的最大买家,却仍然跟随美国对中国加征关税,仿佛认为中国离不开其油菜籽。事实上,中国完全可以从其他国家找到同等质量的油菜籽。
加拿大的错误在于过于自信,错误地认为自己处于“卖方市场”。它忽视了全球化时代,买方也拥有选择的权利。更讽刺的是,加拿大现在要求中国撤销油菜籽的关税,却未曾提及自己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的100%关税。这种只许自己限制、不许别人反制的逻辑,在贸易中是站不住脚的。
贸易从来不是单方面的让步,而是相互的互利合作。加拿大若真心想改善与中国的贸易关系,不应仅仅派遣官员来口头请求,而应通过实际行动解除对中国产品的不合理关税,展现出真正的合作诚意。
回顾过去,美国、欧洲等国曾通过制裁来施压中国,希望让中国做出让步。然而,最终他们发现,中国的反制总是精准打击其痛点:美国是大豆和玉米,欧洲是猪肉,而加拿大则是油菜籽。虽然这些产品的单价不高,但它们涉及的产业链长、从业者多,一旦出口受阻,便容易引发国内民生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西方国家如今纷纷访华的原因。它们终于意识到,与中国的贸易摩擦,最终受伤的只会是自己。贸易合作的本质是相互尊重、互利共赢,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单方面霸凌。加拿大曾经的态度,可能暂时讨好了美国,但在中国市场面前,显然行不通。
如果加拿大这次访华能够真正意识到中方的市场地位,并展现出诚意解除不合理关税,或许还有机会挽回市场份额。否则,继续空手套白狼的做法,可能只能在焦虑中看着自己的市场被其他国家抢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