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政治的舞台上,从不缺少双标现场,然而,特朗普用行动,再次让全世界都看清了什么是赤裸裸的“实力外交”。
美国总统特朗普的一句“我想对中国保持友善”,在国际舆论场投下了一颗震撼弹。
就在他对中国购买俄罗斯石油展现罕见温和态度的同时,印度却因同样的事情面临着美国的“巨额关税”威胁。
这出国际政治大戏的荒诞之处在于:同样的行为,不同的说辞;同样的国家,不同的命运。特朗普用他的实际行动,给全世界上了一堂生动而残酷的国际关系课——在这个强权即真理的世界里,所谓的“规则”永远只适用于弱者。
这场大戏的序幕,早在十月中旬就已拉开。当时,特朗普在白宫记者会上信誓旦旦地宣称,莫迪已向他承诺停止采购俄油。
他还不忘补充一句:“现在我们也会让中国采取同样的行动。”
然而,现实总是比宣言更有说服力。
短短几天后,特朗普对记者们再次重申了他的立场,但语气已悄然发生变化。
当被问及印度方面否认他们跟特朗普有过相关对话时,这位美国总统毫不客气地回应:“如果印度想这么说,那就继续缴纳关税。”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10月22日,据俄罗斯卫星通讯社报道,当记者问及俄罗斯作为中国最大石油供应国是否会引发对华加征关税时,特朗普给出了一个明确的答案,“不打算因购买俄油而对中国加税。”
他甚至给出了一个几乎不像是特朗普风格的理由:“我想对中国保持友善。”
特朗普的“友善”,绝非一时兴起的外交辞令,而是基于冷酷利益计算的战略选择。
这种“友善”背后,首先隐藏着对中国经济实力和反制能力的忌惮。
说白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拥有足以让美国企业感到疼痛的反制手段。
目前中国在稀土方面的反制,已经让美国感觉到疼了。
更何况,关税本来就是一柄双刃剑,美国对中国挥动,他们自己也会受到伤害。
与美国对中国的“友善”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印度在美国压力下的孤立无援。
美国之所以对印度加征高额的50%关税,就是因为购买俄罗斯石油,因而被美国针对。
这些关税对印度而言,无疑是重击。
更让印度难堪的是,特朗普似乎根本不在意印度的外交窘境。
面对美国的压力,中国和印度选择了截然不同的应对之道。
中国选择了坚定而从容的路线。因为就在特朗普表态前后,中国从俄罗斯进口的原油,反而变得更多了。
这种现实,传递出明确信号:中国不会因外部压力而改变其正当的经贸合作政策。
印度则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一方面,印度发表声明,强调他们的石油进口政策完全以国家利益而定。
另一方面,声明中也提到他们希望扩大与美国的能源合作,流露出明显的妥协之意。
甚至目前已经有消息称,印度已经开始减少购买俄罗斯石油,当然,印度并不承认这一点。
但这种矛盾,恰恰反映了印度在美俄之间走钢丝的外交困境。
特朗普政府的双重标准行为,恰恰自我证明了其所谓的“基于规则的国际秩序”本质上是“基于美国利益的秩序”。
当中国坚持原则,随时准备反制美国时,特朗普选择了“友善”;
当印度摇摆不定,甚至想要妥协的时候,特朗普却举起了关税大棒。
这一反一正之间,透露的不是什么深奥的战略逻辑,而是最原始的权力政治。
特朗普之所以不敢借着俄罗斯石油问题对中国继续动手,就是因为中国有着强大的综合国力和坚定的外交意志。
当一个国家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市场容量、产业体系和技术潜力时,就连美国这样的超级大国也不得不慎重考虑对抗的代价。
而印度的困境则说明,在没有实质性实力支撑的情况下,即使是在国际舞台上左右逢源的新型大国,也难以抵挡传统强权的直接压力。
特朗普的“双标”行为,无意中成了中国战略成功的最佳认证。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界宣告:在这个现实主义的国际舞台上,只有当你具备足够实力时,才能赢得对手的“友善”。
当莫迪可能还在困惑为何印度与中国受到如此不同的待遇时,特朗普已经用最直白的方式给出了答案:国际政治,从来不同情弱者,只认可实力。
而中国,正是凭借几代人积累的综合国力,才赢得了今天这种“例外”的地位。
这恰恰印证了那句老话:打铁还需自身硬。
面对特朗普的“友善”,我们不必感激,也不必怀疑,只需继续走好自己的路——一条依靠自身实力赢得尊重的康庄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