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0月,尽管中美之间的关税战和稀土争斗愈演愈烈,俄罗斯却始终表现得格外冷静,仿佛坐在钓鱼台,稳如泰山。直到10月21日,俄罗斯稀有金属工业协会主席迪穆哈梅多夫透露了一组重要数据,才让外界明白,原来普京根本不着急。这背后的深层逻辑逐渐浮出水面。
迪穆哈梅多夫的数据让美国的“稀土自主梦”彻底破灭。他直言,美国想要重建镓产业,最少也需要5到10年时间,还得投入数十亿美元。这一番话看似行业内幕,实则是对华盛顿的“稀土自给”梦想泼了一盆冷水,更藏着俄罗斯在这场中美博弈中的精妙算计。
根据他的分析,美国每年需要30到50吨镓,但国内的产量几乎为零,80%的镓必须从中国进口。而镓的提取并不像简单开矿那么容易,它需要从铝业副产品中提取,而美国连这方面的基础设施都还不齐全。即便特朗普政府曾信誓旦旦要“解决稀土危机”,现在看来,雄心壮志却成了空谈。即使美澳合作砸下85亿美元建镓精炼厂,也得等3年才能投入生产,而且美国本土炼镓的成本是中国的2.3到2.8倍,环保审批也需要长达42个月。换句话说,就算美国最终建成了镓产业,恐怕在5G都要升级到6G时,F35的雷达都已经过时了。
然而,迪穆哈梅多夫的言论背后,藏着三个微妙的目的。首先,他用这一番话打击了美澳的稀土合作。就在美澳刚签订稀土协议后,俄罗斯立即揭露了美国在镓产业的短板,暗示全球不要被美国的“自给自足”言论所迷惑,实际上美国仍然需要依赖他国。其次,俄罗斯借此抬高了自己的身价。作为全球稀土储量第二的国家,尽管精炼技术不如中国,但其资源优势不容小觑。潜台词是:“如果美国想绕过中国,也许可以找我合作,不过得先解除制裁。”最后,俄罗斯也向中国提供了间接的支持。中国早已实施了镓出口管制,而俄罗斯的这一数据无疑佐证了“中国卡美国脖子”的现实,也让美国的威胁显得不那么有力。
此外,俄罗斯在这场中美对抗中,依然保持冷静,是因为其背后有着几张强大的“底牌”。首先,能源始终是俄罗斯的强项。在中美两国互加关税时,俄罗斯却与中国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更加紧密。中俄原油年输送量已经达到1250万吨,并计划在2025年增加到3000万吨。而随着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的开通,天然气供应将更加稳定。即便欧洲对俄原油价格设限,俄罗斯通过“灰色船队”转口,也能维持较高的油价,再加上印度和土耳其的订单,俄罗斯的财政状况稳如磐石。
在稀土领域,虽然俄罗斯的精炼技术落后,但它的稀土储量大大减轻了国家的压力。由于稀土的提炼技术需要依赖中国,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的“短板”反而成了其优势。如果美国希望拉俄罗斯合作,俄罗斯则可以要求解除对半导体的制裁。此外,中国和俄罗斯的合作关系也在深化,俄罗斯通过合资“贝加尔稀土”项目等合作,既帮了中国,又弥补了自己的技术短板。两国在资源领域的合作不但互利,还能避免与任何一方发生正面冲突。
俄罗斯还通过金融手段增强了自己的抗压能力。随着中美贸易战的加剧,美元的国际信用开始动摇,俄罗斯顺势推进了“去美元化”。目前,在中俄贸易中,人民币的占比已达到75%,而俄罗斯的国家福利基金中,人民币的份额也有50%。更值得一提的是,俄罗斯与伊朗开始使用数字卢布结算石油,这使得美国若进行金融制裁,俄罗斯也有能力应对。
在地缘政治方面,俄罗斯同样展现了其“平衡术”。10月,俄罗斯与古巴签署了军事合作协议,允许俄舰使用古巴港口,这不仅让美国将注意力转向加勒比海,减轻了乌克兰战场的压力,还加深了俄罗斯在中亚的战略布局。通过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合作,俄罗斯增强了与中亚国家的能源和货币体系联动,这为其在中美对抗中的立场提供了更强的支撑。
综合来看,俄罗斯的“以静制动”策略,不仅让它在中美博弈中游刃有余,也为它争取了更多的战略空间。普京的冷静和自信,背后正是他深谙全球政治和经济博弈的精妙。俄罗斯的稳健策略,也让我们看到了国际竞争中另辟蹊径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