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最近正式通过决议,叫停俄罗斯天然气经自己领土运输。
这是他们想逐步摆脱对俄能源倚重的整体战略里,最关键的一步。
之前欧盟对俄天然气的需求可不是一般的大,2021年的时候,差不多四成天然气都从俄罗斯来,而且主要靠管道运。
现在禁令一落地,等于说欧盟的能源结构调整,终于从“喊口号”进到了真刀真枪的阶段。
欧盟还专门给这事定了时间表,10月20号那天欧洲理事会说得明明白白。
从2026年1月1号开始,绝对不跟俄罗斯签新的天然气进口协议。
至于已经生效的老合同,也没搞一刀切,会留个过渡期缓冲供应缺口,具体多久得看各国合同条款,灵活调整。
而且新规定里还专门加了“内陆成员国专项灵活条款”。
像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这些没海运港口的国家,一直靠俄罗斯经乌克兰、波兰的管道供气,最近改路线已经让部分国家气供应有点波动了。
有了这个条款,他们就能跟俄罗斯商量改合同,比如调调运输路线、改改供应量,也算给能源安全加了层保险。
本来想觉得欧盟成员国能一条心推进禁令,后来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各国立场差得特别远。
匈牙利绝对是反对最坚决的那个,他们外交部长西雅尔多・彼得上周还去莫斯科参加俄罗斯能源周论坛。
当着人面就说,匈牙利现在八成以上天然气、六成石油都靠俄罗斯,短时间内根本找不到稳定的替代品。
“要是放弃俄能源,民生和工业运转都得受威胁”,所以布达佩斯明说不参与禁令相关限制。
换谁处在匈牙利这位置,估计都得犹豫,毕竟能源这东西直接关系到老百姓过日子和工厂开工。
斯洛伐克也不赞同这禁令,他们总理罗伯特・菲佐本月初开政府会议时就批评,欧盟推动淘汰俄能源“太不切实际”。
斯洛伐克就两座天然气储存设施,里面三成储量都是俄罗斯管道气。
要是强行切断供应,工业用电成本怕是要涨四成,菲佐说这“跟搬起石头砸自己脚没区别”,现在还在跟布鲁塞尔商量,想让政策改改方向。
但丹麦这些能源转型走在前头的国家,就特别支持禁令。
之前欧盟能源部长在布鲁塞尔开专项会议,不光以“压倒性多数”通过2028年1月彻底淘汰俄石油和天然气的提议,还把天然气禁令的细节定了下来。
丹麦能源部长拉尔斯・阿加德会后记者会上说得挺实在,丹麦可再生能源占比都到65%了,对俄能源倚重还不到5%。
“禁令是让欧洲实现能源独立的必经之路,一个不盯着单一能源来源的欧洲,在地缘政治里才能更扛得住事,也更安全”。
这话其实也有道理,丹麦本身能源结构已经比较多元了,自然不怕禁令带来的影响。
欧盟这边为禁令吵得热闹,俄罗斯那边也没闲着,很快就有了回应。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本月早些时候开例行记者会时就指出,美国和英国一直在给欧盟施压:
要么让他们签长期液化天然气合同,要么限制欧洲跟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这么做其实是在慢慢夺走欧盟的能源主权。
“真正的能源独立,得有自己选供应来源的权利”,扎哈罗娃说,俄罗斯过去几十年一直给欧盟提供稳定、价格也合理的能源,现在欧盟这么做,其实是把自己推到了被动的位置。
这话倒也没说错,俄罗斯之前确实是欧盟稳定的能源供应方,现在关系变了,欧盟的能源选择自然就少了。
而且从2022年2月乌克兰冲突升级后,欧盟就通过多轮制裁慢慢减少买俄能源。
到2023年,欧盟从俄罗斯买的天然气量,比2021年降了七成多。
但俄罗斯也没坐以待毙,而是加速调配能源出口布局,把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都转向了亚洲市场。
印度现在从俄罗斯买的原油,比2022年多了快三倍,直接成了俄原油第二大买家。
土耳其也跟俄罗斯签了新的天然气供应协议,计划把年进口量提到450亿立方米。
很显然,俄罗斯能源出口“往东走”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了。
反观欧盟,现在面临的挑战也不少。
虽然挪威、美国已经成了欧盟天然气的主要替代来源,但问题也跟着来。
美国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比俄罗斯管道气高不少,而且欧洲现有的液化天然气接收站产能,只能满足当前需求的八成五。
要是赶上极端天气,或者供应出点波动,部分成员国还是有可能面临能源不够用的情况。
欧盟想通过禁令摆脱对俄能源倚重,这个方向本身没问题,但执行起来确实有不少难题。
各个成员国情况不一样,有的已经做好了准备,有的还完全依赖俄能源,强行推进很容易产生内部矛盾。
而且找替代来源也不是光找到就行,价格高、产能不足这些问题,都得慢慢解决。
如此看来,这场能源转型博弈还得持续好一阵子。
欧盟想要真正实现能源安全,不光要减少对单一来源的依赖,还得平衡好成本和供应稳定,不然很容易顾此失彼。
毕竟能源这事关系到整个欧洲的民生和经济,一步没走好,就可能带来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