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拟谈判实践看如何“走出去”
创始人
2025-10-22 09:58:56
0

李 睿

今年7月,笔者随南京大学代表团赴瑞士苏黎世参加由全球谈判研究院(IGN)举办的2025“全球谈判大会”,围绕“深海采矿”焦点议题开展模拟多边谈判实践。谈判过程真实再现了当下国际资源争夺与制度博弈的复杂场景,也引发了笔者对各类中国主体如何更好“走出去”、中国更好参与全球资源治理的若干思考。

深海采矿近年来成为全球争议最为激烈的前沿议题之一。国际海底管理局(ISA)作为主要规则制定者,一方面面临资源需求大国与跨国企业推动产业化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回应岛国、国际环保组织等对生态风险的忧虑。由此,深海采矿成为经济利益、环境风险与国际监管框架三重博弈的交汇点。在此次模拟谈判中,笔者所在团队代表海洋岛国斐济。现实中斐济对深海采矿持高度谨慎立场,其经济发展依赖渔业和旅游业,认为深海采矿将对生态与沿海社区带来灾难性破坏。这一立场不仅凸显环境脆弱型国家的生存焦虑,也展现出弱势国家需要通过道义话语与联盟策略,争取在博弈中获得相对优势。

首先,国际谈判本质上是寻求多元利益的平衡。不同国家依据技术投资、资源禀赋、环境脆弱性等明确自身利益优先级,谈判的成果往往是混合方案的产物。协调多元利益、形成动态平衡,才是维持合作可持续的关键。其次,全球治理议题正成为国际博弈的新高地。深海采矿不仅关乎资源,更触及环境保护这一全球治理议题。大国需要在发展与责任之间作出权衡,在全球治理中提出兼顾公平与可持续的制度安排。最后,非正式场合的互动往往是突破僵局的关键。在模拟过程中,与正式大会的发言相比,“咖啡时间”成为斐济建立联盟、达成共识的时机。国际谈判不仅是“桌上的外交”,更是“桌下的沟通”。只有善于在正式与非正式环节之间灵活切换,才能在复杂博弈中赢得主动。

这些启示并不止于课堂,企业和民间机构在“出海”过程中同样不可避免面临复杂谈判:既有与东道国政府的政策博弈,也有与本地社区、国际组织、跨国企业的利益协调。提升谈判能力不仅是外交官的任务,更应成为各类“走出去”主体的必修课。

其三,需要建立复合型谈判人才的培养机制。此次模拟谈判由来自世界多国的青年学子共同参与,笔者深感中国青年人才在该领域仍有不足。未来中国高校和智库,特别是区域国别研究的人才培养层面,可考虑设立更多跨学科的谈判实践课程和模拟平台,通过基础理论、谈判规则程序、议题案例分析与模拟谈判实践等,培养复合型人才,更好地服务于“走出去”的战略需要。

于中国而言,未来在国际舞台上既要坚守核心利益,也要兼顾全球关切,展现负责任大国担当;既要注重国家层面的外交谈判,也要推动企业、智库和社会组织提升谈判能力,形成多层次的对外交流网络。唯有如此,中国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博弈中守得住底线,赢得更多主动。(作者是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硕士研究生、南京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学生助理)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 2020年1月19日,长征五号B遥一运载火箭顺利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组织的出厂评审。目前...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9所本科高校获教育部批准 6所... 1月19日,教育部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批准设置本科高等学校的函件,9所由省级人民政府申报设置的本科高等...
湖北省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 据湖北省纪委监委消息:经湖北省纪委监委审查调查,黄冈市人大常委会原党组成员、副主任吴美景丧失理想信念...
《大江大河2》剧组暂停拍摄工作... 搜狐娱乐讯 今天下午,《大江大河2》剧组发布公告,称当前防控疫情是重中之重的任务,为了避免剧组工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