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经来潮前,你是否曾有过这样的感受?
心情莫名低落,不想说话也不想工作。与此同时,身体发出信号:心悸、失眠、多梦、暴饮暴食、爆痘、记忆力下降……那几天,你常常觉得“世界和我只能活一个”。
许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每个月都有那几天啦”“她就是情绪不好,过几天就好了”。这些轻描淡写的话语掩盖了一个事实:不适的感受并非“作”或“矫情”,而是一种真实的疾病。
长期以来,这种疾病在公共视野中近乎隐形。直到今年4月,日本电影《黎明的一切》在国内上映,才第一次将镜头对准经前期综合征患者。许多观众在看完后纷纷感叹:“这些症状我也有,原来我不是情绪不稳定,而是生病了。”
图源:电影《黎明的一切》
每月一次的身心风暴,可能正是经前期综合征(Premenstrual Syndrome, 简称PMS)在悄然发生。
月经来潮前,身心的双重崩溃
女性的月经痛苦,其实在来潮前就已经开始。
医学研究表明,早在月经来潮前的1~2周,一系列生理、心理及行为症状便可能接踵而至:情绪低落、失眠、食欲变化、疲乏无力……
从月经周期图来看,在一个平均28天的周期中,女性真正不受干扰、可以正常生活的时间只有约一周。其余的日子,我们要么在忍受痛经,要么在与PMS对抗。
月经周期图,图源:Cleveland Clinic
不仅持续时间漫长,受经前期综合征影响的人群也远比我们想象得更为广泛。
据今年8月修订的《默沙东诊疗手册》统计:美国约有13%~18%的育龄女性患有PMS;全球范围内,约8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经历过一种PMS症状,其中真正能确诊的比例约18%。
换句话说,每5名女性中,就有1人可能被确诊为PMS患者。
经期前后情绪波动的感受,《摩登家庭》剧照
在医学领域,PMS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因人而异,且每个月经周期都有所不同。常见症状包括易怒、焦虑、激动、愤怒、失眠、注意力不集中、嗜睡、抑郁和严重疲劳;此外,还可能出现腹胀、手脚浮肿、乳房胀痛以及体重暂时增加等身体变化。
如果将所有可能出现的症状逐一列出,可以清楚地看到——PMS对女性造成的身体与心理影响多达数十种。
图源:《默沙东诊疗手册(大众版)》“PMS可能出现的症状”
现实中,越来越多女性开始意识到“不适感”的来源。在某社交平台上,与经前期综合征相关的话题浏览量已超过1700万,热门帖子点赞数过万。
其中,大量女性分享了自己经前期出现的身体与情绪变化。
睡眠问题是最常见的信号。当一名女性突然嗜睡、失眠、早醒、多梦,往往意味着经前期综合征正在悄然发作。
网友们讨论PMS对睡眠的影响,图源:ID“Yukiki”
食欲的异常也是典型表现之一:有人暴饮暴食难以克制,有人则对食物失去兴趣,几乎吃不下饭。
只出现单一症状的PMS患者,已经算是“幸运儿”。多数患者同时经历多种症状的爆发,身心俱疲,找不到一处舒服的位置。
不少女性在PMS期间还出现明显的抑郁、焦虑或情绪失控,心理上的困扰远甚于身体不适。如果此时恰逢高压时期或突发事件,情绪便会瞬间崩溃,难以找到出口。于是,许多人困惑:自己究竟是患上抑郁、焦虑,还是陷入了又一次PMS。
28岁的网友@四岛由 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PMS经历。她形容,PMS叠加在痛经之上,“就像在生理苦役上,又加了一道精神苦役。”
现在,她每个月不仅要忍受痛经,在来潮前还要应对极端的情绪低落、莫名的烦躁、偶发性心悸,以及饮食和睡眠的紊乱。
图源:ID“四岛由”的豆瓣日记“一次令我崩溃的月经”
正是因为这些真实而剧烈的痛苦,医学界开始重新审视经前期综合征的严重性。
PMS并非轻微不适,往往严重且具破坏性,可能干扰女性的工作、社交活动或人际关系,影响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医学判断中,有一个关键标准:这些症状若在月经来潮前规律性出现,并在月经开始或结束后不久随之缓解或消失,便很可能属于PMS的范畴。
值得注意的是,PMS的多数症状虽然扰乱了女性的生活秩序,却并不危及生命。但对于一小部分长年受PMS折磨的女性,病症可能不断加深,对日常活动失去兴趣,情绪陷入极端低谷,甚至产生自我伤害的念头。
此时,她们已从PMS进入更严重的阶段——经前烦躁障碍(Premenstrual Dysphoric Disorder,简称PMDD)。
从PMS到PMDD,这些女性经历的已不再是“情绪大跳水”,而是彻底的情绪坍塌。她们难以正常工作和生活,已进入精神疾病的诊疗范畴。
据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NHS)官网数据显示,在所有PMS患者中,约有3%~8%符合PMDD的诊断标准。
PMS与PMDD的区别,图片源于网络
对于这部分女性而言,每个月的月经周期犹如一场准时到来的审判。她们要与身体的剧痛、情绪的坍塌,以及反复袭来的自我伤害念头持续抗争。
“我成了自己的囚犯。”这句话用在她们身上再贴切不过。
PMS,一种长期被忽视的疾病
与PMS可能导致的身心全面崩溃相比,这种疾病长期被忽视的现实,显得格外讽刺。
时至今日,在经前期综合征(PMS)的医学研究领域,仍普遍存在“四无”现象:
没有明确、客观的临床诊断标准;
缺少足够数量可供研究的病例;
缺少专门的门诊科室;
也没有针对性的治疗药物。
这意味着,占据人类一半数量的女性,在漫长的月经周期与PMS折磨中,面临一个残酷的事实:社会仍未真正承认,它是一种疾病。
在关于月经的认知中,仍存在着显著的空白。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便是女性生理痛苦长期被忽视。
英国作家卡罗琳·克利亚多·佩雷斯在《看不见的女性》中写道:“半夜会被疼痛惊醒,白天又蜷成一团直哼哼。当我去找医生求诊时,他多少带着点取笑的语气,结果我只能退出去。”
类似的情形在全球范围内惊人地相似。即便是更为人所知的痛经和绝经,也常被轻描淡写地对待——“忍一忍就好了”“多喝点热水”。
而更隐蔽的经前期综合征,甚至被许多人误解为“作”或“矫情”,导致女性一次次选择沉默。集体的沉默使得PMS在医学领域长期缺乏明确的研究病例。
造成PMS研究长期停滞的另一个原因,是其症状难以明确归因。
在前文提到的PMS症状中,身体类不适往往能对应到具体科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由于不适部位明确,医生和患者容易忽略背后的深层原因,过于集中在消除症状上。结果通常是,症状暂时缓解,下个月再次复发。
而心理层面的症状则更加复杂,常常与精神类疾病交织,即使是专业医生,也难以准确判断病因究竟是来自PMS还是其他精神障碍。
图源《生理大叔和他的女儿》剧照
正因如此,PMS的诊断变得异常困难。女性难以找到合适的就诊科室,许多人只能“病急乱投医”。
不少人在就诊的第一步就陷入困惑:“我该挂哪一科?妇科还是精神科?”
精神障碍与PMS的区分有一个相对通用的判断标准:PMS的确诊需要症状持续至少两个月经周期,且必须至少满足五项常见症状。
图源:《默沙东诊疗手册(大众版):经前综合症》
如果符合以上标准,患者可以寻求妇科内分泌科的帮助,若症状严重,则可进一步转向精神科。
尽管这些标准看似清晰,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诸多困难。最基本的问题是:如何判断症状是否“足够严重,以至于干扰日常活动”?
由于病症难以归因,且判断标准具有一定弹性和主观性,这也解释了为何PMS长期处于医学研究的边缘地带。
然而,除了PMS诊疗上的难题,国际医学研究领域对女性健康问题的长期滞后,具有更深远的影响。
在《看不见的女性》一书中,作者提到:“男性勃起障碍的研究是PMS研究的五倍……目前可用于PMS的药物极为稀缺,现有治疗方案对超过40%的PMS患者无效。”
图源网络
大量医学研究早已证明,女性的每个器官和系统,在生理学上与男性有着显著不同,因此女性应当获得量身定制的诊断、治疗和预防保障。但现实是,许多女性疾病依然未能得到足够重视。
制药企业往往“无利不起早”,面对高投入、低回报的PMS研究,它们更愿意将资金投入回报更快、适用范围更广的男性健康领域或疫苗研究中。甚至有研究者在申请PMS相关拨款时,曾因“PMS实际上并不存在”的理由被拒绝。
时至今日,打开英国国家医疗服务体系官网,PMS的“疾病成因”一栏仍显示为“未完全明确”。页面仅提到,月经周期中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的急剧波动是广泛认同的可能原因。
图源:NHS官网“PMS的成因”
PMS早在1992年就被世界卫生组织纳入《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然而直到2011年,国际经前期障碍学会才发布了“PMS临床诊断与量化标识”。两年后,美国精神病学会将PMDD纳入《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并且国际疾病分类ICD-11也同步收录该正式疾病,进一步明确了分类和诊断标准。
终于,PMS作为一种明确的女性疾病得以“被看见”,与之相关的临床医学研究也随之开展。
接纳胜过抵抗,让她们不再孤独
今年7月,一篇发表于《Nature》子刊的医学研究,通过分析近10万名女性的数据,揭示出“经前烦躁障碍是女性心血管疾病的隐形预警信号”,为后续研究和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的视角。
图源Nature子刊“Nature Cardiovascular Research”
尽管有了新发现,经前期综合征的研究前景,却并非如我们所期待的那般乐观。
承认PMS作为一种正式疾病,仅仅是第一步。如何进一步细分病症、进行诊疗、并推动药物研发,才是经前期综合征研究面临的真正挑战。
正如《性别攸关:男性中心的医疗体系如何伤害女性健康》一书所言: “‘经前期综合征’就像是一个收纳了许多病因不明症状的废纸篓。”即使一些认知较高的患者意识到自己需要医疗帮助,但PMS的症状跨越妇科、内分泌科、精神科等多个领域,这种模糊性使她们很难找到合适的医生。
一篇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文章《不要相信经期的大脑》反映了这一令人失望的现状。该文章在科普知识的同时,仅笼统介绍了几种“有助于缓解心情”的做法,既没有针对PMS的具体方案,也未提供明确的治疗效果。
目前,医生对PMS患者的建议主要集中在改善生活方式上,如保持良好睡眠、规律锻炼和健康饮食”。有时,医生会推荐激素类药物、抗抑郁药,或是含有维生素B6和柠檬酸镁的膳食补剂。这些方法的效果并不确定,甚至可能无效。
对此,许多女性表达了不满:“为什么有明显的不适症状,治疗手段却如此儿戏?”
她们认为,“多出门、多晒太阳、适当做拉伸运动”等万金油式建议,充满了侥幸心理和随机效果,无法满足PMS患者的真实需求。只有更专业、精确、有效的药物或治疗方法,才能解决问题。
当前的治疗方案还常常忽视潜在的健康风险。比如,使用膳食补剂时,若剂量不当,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图源:《默沙东治疗手册》
在电影《黎明的一天》中,女主角尝试口服避孕药与中医疗法。虽然避孕药有时能缓解症状,但在开始使用后的最初6周,症状可能会加重。至于中医疗法,用它来治疗PMS更像是一场健康赌博。
在医院提供的帮助有限的情况下,网友们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的PMS经历,提供了一些自救的方法。
面对可能的PMS病症,我们首先能做的,是接纳并诚实记录身体状况。将PMS视为换季感冒一样正常的生理现象,详细记录至少两个周期的每日健康数据,包括睡眠、饮食、情绪、社交等细节。通过这些记录,可以与PMS/PMDD的通用诊疗标准进行对照,为日后求医提供有力依据。
PMS从来不是一个私人的、羞耻的话题,任何潜在的患者都可以坦然谈论自己的病症。这不仅为医生提供了诊疗依据,也为他人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一些网友在分享自己的PMS经历后,发现原来有这么多人正在经历相似的困扰。“我发现了这个病,立刻安排去看医生。但也有一些人,却未曾意识到自己生病了。”
“希望更多女性能正视由月经引发的精神疾病,大家一起分享经验,积极治疗,形成更广阔的月经诊疗空间。”
2024年,英国成立了首个专注经前烦躁障碍的慈善机构——“The PMDD Project”,通过组建社区、艺术疗愈以及开发指南和工具包,减少围绕PMS以及PMDD的污名与误解,切实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英国The PMDD Project慈善机构官网
在国内,也有类似的经前期综合征互助平台。比如,在豆瓣话题“你所经历过PMS带来的影响”下,许多女性分享个人经验,相互鼓励与支持,形成了一个充满温暖与力量的社群。
有陪伴的诊疗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情绪疗愈。在面对经前期的生理与心理波动时,接纳往往比抵抗更为重要。正如电影《黎明的一天》中的女主角所说:“现在的我通过瑜伽和脊椎按摩,身体更灵活了。”
你瞧,PMS也并非全无益处。放松心态,勇敢自救,“黎明前的黑暗无需畏惧,因为在温暖的黄昏里,总有同伴会稳稳地接住你。”
参考文献:
1、简单心理《80%以上的女性都曾受困于这种痛苦:它不是你的错》
2、Wellness好《不被科研看见的女性「经前焦虑症」》
3、她刊《确诊PMDD的女生,越来越多了》
4、南风窗《来月经前,情绪失控,不是她的错》
5、一颗青杏《月经来前一周,我经历了极度痛苦情绪、食欲衰退、失眠与噩梦》
6、柳叶刀客《确诊PMS的女生,越来越多了》
7、默沙东诊疗手册(大众版)《经前综合症(PMS)》默沙东诊疗手册(大众版)
8、NHS:https://111.wales.nhs.uk/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十点人物志,作者:参宿叁,编辑:芝士咸鱼、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