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引导市民有序进入海峡国际会展中心。记者 原浩 摄
2025世界航海装备大会19日圆满落幕。其间,385名青年志愿者活跃在礼仪接待、观众引导、媒体服务、外宾接待等岗位上,累计提供志愿服务时长超2万小时。他们以温暖的微笑、专业的素养、青春的热情,为来自全球的与会嘉宾提供了细致周到的服务。盛会虽已落幕,但“小茉莉”们散发的沁人芬芳,已随海风融入榕荫,成为有福之州一段温暖的记忆。
暖心相伴 微光成炬
志愿服务的价值,往往体现在那些看似微小却直抵人心的瞬间。
在停靠于中国船政文化城码头的宝鸡舰甲板上,来自阳光学院的志愿者陈静怡微笑着为排队等候参观的观众分发小国旗。阳光洒落,将她手中那一面面鲜艳的“中国红”映照得格外夺目。“当小朋友踮起脚尖郑重地接过国旗并高举过头顶,当老人用布满岁月痕迹的手小心翼翼抚摸旗面时,我深刻地感受到,这迎风飘扬的红色,不仅系着大家对航海装备的好奇,更连着对祖国航海事业由衷的自豪感。”陈静怡说,这抹红色,成为连接志愿者与观众情感的温暖纽带。
温暖不仅在台前,更在幕后悄然流淌。教师志愿者杨佳在陪同外宾参会期间,敏锐地注意到一位委内瑞拉嘉宾神色焦急,经沟通得知其正装拉链意外损坏,想回酒店处理,但正午烈日炎炎,步行往返十分不便。杨佳一边用流利的英语安抚嘉宾,一边迅速联系会务车辆安排接送,同时请酒店方紧急送来应急针线包。在多方的快速协同下,嘉宾的燃眉之急得以顺利解决。“我们的服务或许微小,但希望它是烈日下的一缕柔风,是焦急时的一份安心。”杨佳朴实的话语,道出了所有“小茉莉”共同的心声:服务无小事,用心即温暖。
专业赋能 学以致用
本届大会在志愿者招募时,特别注重专业背景与大会需求的契合,一批具备相关专业知识的青年学子在志愿服务中学以致用,展现专业价值。
福建医科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叶静滢在大会期间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会议前的彩排,她用课堂上学过的“活动预演评估”思维,提前排查流程漏洞;嘉宾签到引导时,她借助专业能力中的“服务流程优化”逻辑,协调签到动线,减少等候时间。她说:“这段经历对我而言,是一堂将公共事业管理理论转化为志愿服务动能的鲜活课程!”
专业价值的彰显,不仅体现在流程效率的运筹,也体现在服务体验的打磨。来自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空中乘务专业的黄明瑜,将课堂所学的服务标准自然融入志愿岗位。在负责嘉宾餐饮引导时,她发挥专业特长,以标准的微笑、得体的姿态上前引导入座,并耐心介绍餐食搭配,让嘉宾在细微之处感受到贴心的服务。“这次志愿服务经历让我对‘服务无小事’有了更深的理解。从餐饮需求到行程安排,每一项琐碎任务都是保障大会整体顺畅运行的关键一环。”黄明瑜说。
新老传承 接力奉献
志愿服务精神的赓续,在于经验的传承与新鲜血液的融入。本届大会志愿者超30%拥有大型赛会志愿服务经历,在学生志愿者中,几乎清一色是“OO后”,其中“05后”超过60%。
来自福建师范大学的汪莉媛是志愿者中的“老面孔”,从本科生到研究生,这已是她第五次参与在榕举行的大型赛会志愿服务。“之前曾来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参与了两次数字中国建设峰会志愿服务,每次走进这里,都有新的感动和成长。这份持续的奉献经历,是我青春岁月中宝贵的财富。”汪莉媛说,今年她在志愿者宣传组工作,用镜头和文字记录同伴们的辛勤付出,希望用服务让更多人看到志愿者以微光汇聚成的护航力量。
与此同时,首次参与国际盛会志愿服务的“新兵”们也毫不怯场。来自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的“00后”香港学生陈伟杰,今年第一次加入“小茉莉”大家庭。大会期间,他主要负责外宾的接待与乘车引导工作。尽管是新手,但他与团队成员紧密协作,迅速熟悉流程,以高度的责任心确保了每一项对接任务准确无误。“或许我们所做的只是大会中平凡的小事,但能通过这些小事为盛会的圆满举办尽一份力,我感到无比光荣。”陈伟杰说。
盛会落幕,芬芳未散;茉上花开,心心向榕。青年志愿者用真诚奉献,诠释了青春最美的模样。他们的微笑与汗水,专业与担当,已成为今年海装大会上温暖的余韵,久久浸润着福州这座海滨城市。(记者 李白蕾 通讯员 胡敏 陈葳妮)
上一篇:地铁里,没有人穿高跟鞋了
下一篇:国家新标准发布!事关中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