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因斯,作者:坦桑尼亚老云,编辑:栗加,原文标题:《一个小公募基金公司日常运作流程》,题图来自:AI生成
一
一个小基金公司的日常是什么呢?
基本上,工作是按总办会的频率推进的。如果每周开,那就是每周会有些推进,如果这周总经理不在就不开了,大家就说说笑笑过去了。
总办会的顺序也是跟着地位来的,根据行情,投资销售有先有后,综合排在最后。
销售出去和渠道或机构开了些会议。有些会议有进展,有些则没有。即使没什么进展,也总要在公司周会上汇报一下。
习惯性地说一些废话,比如讲讲做了哪些拜访,比如某某支行的行长、某某部门的总非常重视,会议效果非常好,尽管实际上就是买了几杯咖啡。
如果有一些成效,比如带回一个需求,“请公司各位同仁帮忙申请xx银行的消费贷”。
当然正常一点的需求,比如买存单和柜台债,会上总经理就会把需求交给风控、运营或投资部门,有时候也会交给 IT 部门,让他们评估可行性。
至于能不能做,大家一般都不会说不行,毕竟都是小基金公司,不同意是不敢直接说的,就说些什么“需要花钱上系统”、“合规还要看看”。
当然合规肯定也是不背锅的,但毕竟被cue到了,总要表一下态度,仅仅提示风险,毕竟可能会面对“别的公司怎么做了”这同样的诘问。
二
如果运气不好,监管周五出台新的规定,周末的时候,领导会在群里转发几篇文章,都来自一些野生公众号,说这个“洞察”不错,问大家要不要研究一下。这个时候就会有热爱表演的领导发一些高见。公司就会有一些需要表演的部门,牵头做一个解读,分析领导的意思。
根据公众号,表演部门会写几个可行性报告,评估一下觉得可行还是不可行,然后再交给合规、风控、运营、IT 去评估成本。
大家尽管不想做,但还是要表演一下,在同业群里发个红包做调研,用deepseek写个报告(并且吐槽现在AI幻觉越来越严重了)。做一个形式上的报告,最终还是由领导拍板。
领导再向他的上级汇报,最后拍脑袋决定做还是不做。
三
如果要发个新产品,也就是形式上走个产品委员会,大家都会反馈产品很好,反正只要能卖出去。当然,怎么卖出去是没人管的,卖出去做不做得了也是没人管的。
走个形式,产品部就开始写合同了。写合同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抄”,从其他同业的合同模板里抄一份,把名字改一改,变成自己的合同。
合同出来了,还有托管的问题。托管行还没定,主销就也没定。接着又回到开头的样子,找托管银行刷脸。另外,还要找券商。
但产品部会说,券商不影响我做合同,因为经纪服务协议不是我签。但主券商定不下来,销售时间安排也就定不下来。
券商找不到领导,托管人也找不到领导,搞了半天,开户行也定不下来,大家沟通还不充分的时候,监管突然就发批文了。
所以之前定的时间线也就是当放屁了,拿到批文就开始重新定时间线。今天拜访这个渠道,明天要做出一个海报。
然后push运营,今天就得把代码申请下来,明天就得开托管账户,后天开券商户。问题是连营业部还定不下来,要看哪个营业部募集的最多。于是时间线都是表演用的,最后肯定是不断变来变去的。
四
好不容易开始募集,期间又会焦虑,凑不齐2e怎么办,发动大家发朋友圈,发动大家买。
公司领导、销售找各种帮忙资金。最后莫名其妙欠了好几个未来产品的托管,或者欠了几个亿的交易量。
最后终于成立了个沪深300的指数增强。
是“同期的”、“规模排名在XX区间的”、“XX银行主销的”、“XX系公募的”、“指数增强类型的”募集规模最大的产品。
只要定语加得足够多,人人都是优等生。
可喜可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爱因斯,作者:坦桑尼亚老云,编辑:栗加
上一篇:匈牙利峰会与历史书上的普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