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岁堂哥被缅怀的本质是大众重新意识到阶级跃迁的艰难了。
过去二十年的爆发增长让许多人形成了一种错觉,就是阶级跃迁非常容易,因为在这个高速增长期内,抓到火箭,靠一代人实现阶级跃迁就是可能的,在互联网等行业,甚至大量出现了几年内阶级跃迁的神话案例。
今天拿着76个鸡蛋去大学,明天见面已经是身价百亿。
昨天在西湖边教英语,今天在纳斯达克敲钟。
几年前还需要辛辛苦苦客串客服聊天,几年后成就互联网帝国。
以上案例都是真实案例,甚至因为相关企业的发展而被广泛传播。
大众虽然知道这是万中无一的幸运儿,但多多少少受到影响,虽然去不了纳斯达克,但努力肯干,当个小老板不成问题吧?当年阿里巴巴创业时不是一堆大专生吗?现在个个身价过亿,所以拼就行了。
年薪二十万普普通通的认知,也是从这里来的。
某种意义上,当代大龄剩女的一大源头也在这里,过去二十年的增长来得太快了太爽了。上一代是真的有很多女生嫁了一个程序员,几年内跟着阶级跃迁的。如果要讨论过去二十年的红利群体,这部分女性是一个很重要的群体。
直接结果就是,中国影视剧市场成为了爽爆全世界的爽文顶点。
你们可以去看一下日剧美剧韩剧,主流男主人公基本是医生律师警察消防员,非常典型的中产阶级。
但在中国影视剧里,霸道总裁是起步价。
为什么?因为过去二十年真的有无数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中国女生看完美剧日剧后连夜发出灵魂疑问,这也不爽啊,我姐妹都能嫁P8P9程序员,差一点的才找医生律师。
还记得前两年爆火的电视剧《三十而已》吗?
奢侈品店女柜员王漫妮,认为家乡的规划局小张主任是下嫁。
规划局主任这种中层公务员,放日剧美剧里,除非是纸牌屋这样的政治剧,否则基本是剧情BOSS。但在国产剧这边,霸道总裁是起步价,差一点那也要知名律师时尚杂志主编,大厂程序员普通公务员只能坐NPC那一桌。也就是美剧的中产,在国产剧里对应的是NPC。
所以大龄剩女为什么多,因为她们的正常标准,其实是“中产之上”。在任何国家,医生律师公务员这些中产都算前10%,但在国内婚恋体系内,这是万般无奈下的退让,俗称找个老实人。
这一切的源头就是过去二十年的高速增长,大量创业者程序员阶级跃迁,大量女性抓住了程序员潜力股也实现了阶级跃迁,新生代年轻人目睹了这一切,由此形成认知。
阶级跃迁没什么大不了,年薪二十万也普普通通,三十万的彩礼不算过分,二百块的礼物算是抠门。
直到潮水褪去,价值回归,大家这才反应过来,其实79的眉笔都算贵了,对不对?
堂哥的境遇放两年前,评论大概率不是这样,很多人可能会吐槽他没成功。但这两年红利结束,大家就明白了,阶级跃迁真的太可贵,也太难了,很多家庭前赴后继几代人都没实现。
你父母在农村务工,你在北上广坐格子间,这叫阶级跃迁吗?NO,这不叫阶级跃迁,因为两者都是打工上班,只是时代发展让工作形式有了点差异,本质没有区别,都是只能靠工资收入对抗通胀。
前者难以在大城市买房,后者也做不到在大城市买房。北上广的星巴克,提供了一种阶层租赁,让你以为自己实现了阶层跃迁,留在了上海,但当你下班回到出租屋,遥望浦东的高楼时,你会明白其实没有。
事实是,你父母是普通人打工上班,你大概率也只能打工上班,没有人为你指引方向,也没有人能给你提供后盾。你的父母可能连志愿填报都需要你自己拿主意,你需要自己从无到有的摸索出一条赚钱渠道,这真的太难了。
记得以前我们报道过的东北麻辣烫桐庐快递帮吗?张亮和杨国福两个麻辣烫老板甚至沾亲带故。为什么宾县那么多做麻辣烫的老板,本质就是先有一个远方堂哥做麻辣烫赚钱了,你明明确确地知道这条路能赚钱,你也知道大概要多久能赚钱,你的父母也不会拦着你走这条路赚钱,你甚至能先去他店里当服务员学习赚钱,在目标明确路径可行的情况下,时机成熟,你终于开出了自己的店赚钱。
有人可能觉得这没什么,但只要看过勇哥创业的各种案例就知道这有多宝贵。
许多人辛辛苦苦一辈子攒下三十万,开个加盟汉堡店半年亏完。因为普通人对自己赚钱完全没概念,他可能打了很多年工,但不知道选址,也不知道客流,甚至没有现金流概念。最奇葩的是我记得有个女的,她想做自己的奶茶店,并且就开在蜜雪冰城对面,她还觉得自己可以卷死蜜雪冰城。你说不加盟自己做,不加盟自己钻研,从上游采购到产品研发,一路下来成本也不低。甚至可能辛辛苦苦研究半天,最后产品没人买。
这样一次试错足以让你的一辈子积蓄赔光。
为什么张雪峰被追捧,说白了也还是提供了明确的路径指导,寒窗苦读十几年最后报个无法就业的专业,怎么办?
大家都听过影视飓风,其实当年B站有好几个做得很好的技术博主,但有的错过扩张时机,有的没有及时商业化。
什么时候该扩张?什么时候该商业化?什么时候要去卡什么赛道?
这些东西看起来没什么,但对于全速奔跑的人来说,这个时机的把握可能就决定了你能不能走到最后。
至于努力,这没有意义,因为走到赛场上的所有人都很努力。
只有真正拼过命的才明白,在拼命关头,一个有效的建议有多重要,决定你辛辛苦苦打工还是成功赚钱的,可能就在这一点。
注意,这里说的是有效指导,一些长辈所谓的“回家考公”“多给老板敬酒”“早点去公司扫地”“早点结婚”,这些都不算有效建议,甚至很多是版本陷阱。90%的长辈建议都是无效建议,所以年轻人不爱听,因为压根就没用,比如考公这种,说了和没说一个样。但这也很正常,因为长辈也是普通人,没有成功经验,他们也只能给出各种传了十几手的消息。
真正有效的,能帮上你的建议,往往只有自己成功过的人才能给出,很多家族看起来人挺多,但没有一个真正赚到过钱的,于是一打起来各种异想天开的点子,没人能提供真正具有长远性可行性的建议。
老一辈提供不了指导,新一辈又得继续肉身试错。
当代很多家族不就这个情况吗?
所以故事里的堂哥即便创业失败,大家也还是愿意给予尊重,因为他真刀真枪的两度创业,是真的有机会给晚辈帮助的。
如果他成功了,整个家族是可能被改变的,未来的晚辈,直接的帮助,间接的建议,收益无穷。
但他倒下,整个家族就可能又要退回过去那个志愿填报都填不明白,长辈考量长久最后得出一个考公的时代。
堂哥被大家缅怀,本质就是社会转向期的价值重新定义。大家发现过去普遍高估了自己,低估了社会,把成功想得太理所当然,把赚钱想得太过轻松了。
越是阶级跃迁艰难,大家越能意识到机会的宝贵,指引的价值。
书到用时方恨少,家到贫时盼英雄。
下一篇:探寻吴石将军的福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