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租。年轻人,开始了一种轻资产、高体验的生活模式。
在租帐篷代替住酒店,租服装去打卡拍照、租轮椅逛游乐园后,现在连吸奶器、生发仪、呼吸机、雾化器的医疗器械,也租起来了。
在西藏,一家出租便携式制氧机的公司,“十一假期的前几天,每天能出租300多台,经常是店里一台机器都没有了,平时也能租出去约200台。”该公司线上业务负责人李峰(化名)向《财经》介绍。
这样一台能像挎包一样带在身上的制氧机,目前销售价格约1万元,但日租价格低到只需80元。
易观咨询《中国新租赁行业洞察2025》报告显示,2025年新租赁市场规模将超过700亿元,到2030年预测将接近1万亿元。
其中,新租赁用户以95后为主,占比超过60%。而母婴、健康、美容均位列新租赁服务潜在高需求场景前四。
动辄几千、上万元的家用医疗器械,用过后只能闲置在家,租用经济又方便。“中国这一代老年人对租着用的接受度不太高,如今年轻人的消费观明显有了转变,这确实是一个好的信号。”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医疗物资与医疗合作分会秘书长陈红彦对《财经》分析。
一、年轻人在租什么
2024年出租制氧机的业务增长起来。“年轻人消费观不一样了,游客租大疆无人机各类设备的越来越多,这也是我们觉得租制氧机值得去做的原因之一。”李峰说。
使用频次低、购买价格高、还能提高生活品质的产品,是年轻人“租着用”的首选。李峰所在公司策略很明确,制氧机对公司团体采购的售价约每台1万元,不对个人销售,只提供个人租赁。在拉萨和日喀则有上门取还点,其他地区可以快递。
在某电商平台上,便携式制氧机的售价在2000元到数万元不等。在拉萨,李峰负责的制氧机每台押金800元,前3天租金160元/天,第4天起80元/天。免费提供两块电池,可续航4小时~9小时,还附带汽车充电线、血氧仪、鼻氧管和静音耳塞。
“真正用制氧机的还是年龄大一些的群体,他们更担心身体。60岁以上的老年人获取信息和操作都不太方便,基本是年轻人来替他们下单。”李峰说。
30多岁的游客王西(化名)就动心了,“父母一直也想去高原,但就是担心高反,身体受不了。便携的制氧机能带在身上,基本不太需要担心高反,很适合短途旅行。达到一定的氧气量,租制氧机还是比氧气罐划算。推销人员还形容,能打破高原三大禁忌——洗澡、喝酒、感冒都不会发生高反,听上去挺诱人。”
从2014年开始兴起的家用医疗器械租赁,在过去十年发展缓慢。陈红彦分析,原来的关注点其实在帮老年人省钱,目标是老年人使用医疗器械的刚需,在日本家用医械租赁已经非常成熟。
现在,租医疗器械已经渗透到年轻人的日常生活里。吉林的一位95后宝妈,第一次在网上租胎心监护仪是同事推荐的,如果买一个胎心监护仪品质好的能到800元,租一个每天也就花七八元。这个胎心监护仪她一共只用了一周,后续再也用不上,花几十元就用上一个大品牌的产品,“效果还不错,后来需要用黄疸仪的时候,我就还是在网上租了一个”。
某平台租赁相关负责人对《财经》介绍,年轻奶爸奶妈养娃,既想给宝贝最好的照护,又不得不面对育儿物品高昂的费用以及短暂的使用周期,越来越多人选择“轻资产”养娃,吸奶器、黄疸仪、新生儿蓝光箱都是深受年轻人欢迎的租赁商品。
某平台租赁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9月,母婴品类半年里日均交易订单增长130%。
平台上消费者的需求主要分为两类,一种是刚需型,胎心监护仪、黄疸仪等都属于使用短周期、低频且刚需的商品。制氧机、呼吸机、雾化器、助听器、血氧仪等也都可租赁。
另一种是体验型,其中租美容仪器的年轻人最多,这类产品在租用后有些可以直接买断。
比如2.3元/天的生发仪,宣称有防脱控油固发的功能。4.64元/天的大排灯美容仪,介绍可以美白祛痘。这些产品的售价都要几千元,但是效果到底如何,消费者心里打鼓,租着先试用看看。
这比其他健康品类的交易增速都快。在租赁频道上,包括护理仪器在内的美丽健康行业增长迅速,截至2024年9月,半年日均交易订单增长664%。
二、既要省钱,又要品质
虽然租着用很方便,但在第二次租黄疸仪的时候,上述吉林宝妈遇到问题了。
宝宝出生50天后,到社区医院准备接种第二针乙肝疫苗。医生发现宝宝出现黄疸,需要每日监测黄疸值,判断是否需要用药治疗。社区医院给了两个方案,一是每天到医院检查,二是自己买一个在家里测。
每天去医院太麻烦了,自己买一个黄疸测量仪需要两三千元,而且可能只用几天,以后再也用不上了,网上查询租一个每天不到20元,于是这位吉林宝妈找了一家没有差评的商家下了单。
宝宝在社区医院检测时黄疸值12,而租的黄疸仪到手后,在家测了三天,平均值是8.5,家里人都以为病情已经好转。结果再次到社区检测,黄疸值还是12,根本没降,这时才发现是租的检测仪不准,和医院的偏差比较大。只能紧急又在网上租了另一品牌的,与社区医院的比对偏差只有0.3,这才放心使用。
“最终这个有问题的黄疸仪是在租期一周到了后还回去的,也没有退钱”,宝妈最担心的是这几天不准确的测量,会耽误宝宝的治疗。聊到未来用专业性要求更高的医疗器械是否还会租时,她犹豫了。
和其他品类相比,医疗器械的租赁对质量的要求可能更高,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缺乏标准与监管,让行业头疼不已。
李峰的公司在布局制氧机时,决定自己研发生产,原因之一就是发现市面上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据他介绍,有制氧机到了高原不久就出问题,关键救命的时候不管用了,后来发现是制氧机坏了没有及时检查出来,“这类情况导致一些产品口碑一度不好,旅行社和导游都不爱推荐”。
后来,李峰的公司给制氧机增加了一个预警系统,核心的元件如果坏了会自动提示。让合作的旅行社相信产品的质量,才慢慢打开市场。
据《财经》了解,旅行社提供的制氧设备,很多都是没有通过药监部门审批的非医用产品,这样企业省去了拿证的成本,但也脱离了标准的质量检测。
在商家各凭自己的标准时,维护水平就可能天差地别。比如常见的轮椅出租,有些药店回收后就是简单的擦拭。但在一些专业的护理中心,需要拆洗到零件级别再重新组装,质量安全会有更高级别的保障。
目前已有一些团体标准陆续出来,可以做参考。如2024年,广东省医疗器械管理学会和广州市南沙区粤港澳标准化与质量发展促进会联合发布《家用医疗器械租赁服务规范》。
“这个行业有很多小而美的企业,但一直没跑出一个龙头企业,行业的规范需要在产业发展中,依靠这些大企业去摸索和带动。”陈红彦表示。
三、老年省钱赛道快来了吗?
“年轻人对租赁的接受度,和十年前大不相同,可以说在医疗器械租赁领域,公众健康消费意识的门槛已经解决了。”康复之家创始人柏煜对《财经》说,年轻人会逐步影响整个家庭的健康消费观念。
柏煜从2014年就闯入了老年省钱赛道——康复医疗器械的租赁,这一年中国共享经济开始兴起,投资人也忙着在医疗领域寻找好项目,医疗器械生产商、零售药店、租赁公司等纷纷试水医械租赁。
中研网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家庭医疗设备市场规模已突破15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
轮椅、呼吸机、制氧机、护理床等,几乎所有能租的医疗器械,柏煜都探索过。“目前唯一跑通的只有一个项目,医院的共享轮椅出租,这个市场现在基本饱和了,各大医院都能提供这个服务。”柏煜说。
这和柏煜最初的预期差距有些大。2014年,柏煜曾专门到日本进行考察,绝大部分的康复医疗器械是以出租的形式使用。
日本自2000年实施《介护保险法》,将康复辅助器具的租赁及购买服务纳入保障范围。根据要求,40岁以上人群必须加入介护保险,65岁后可享受基本服务,也就是老年人用的康复器具保险可以报销。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介护保险可支付的辅具有12524件,其中11221件是租赁产品。也就是绝大部分的康复产品,保险都只支持老年人租赁使用。
《日本介护保险支持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的影响和启示》一文中介绍,在日本购买一辆普通轮椅的价格约合3000元人民币,同样的支出可以租用83个月,还可以享受优质的上门服务,大幅降低了使用者的经济成本。
并且,“租赁公司都有明确的测算模型,租期超过多久,这个产品就归个人了。”陈红彦介绍。
上述文章介绍,日本要支援的康复辅具租赁服务的年总费用支出,由2006年3.1亿元增长到2020年29.2亿元,增长近八倍;“要介护”1级-5级的康复辅具租赁服务,年总费用支出由2006年104.3亿元增长到2020年212.9 亿元,翻了一番。
这个模式还没能照搬到中国。“老年人不愿意租东西,有条件的更偏好自己购买,条件不好的有些宁愿忍受痛苦,也不考虑去找租的途径。几千元一台的护理床买回家,如果老人一段时间后去世,床摆在那就是资源浪费了。”陈红彦说。
中国的长期护理险正在覆盖医械租赁,如烟台推出《长期护理保险辅助器具租赁目录》,失能人员租赁目录内医疗器械时,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承担80%,个人承担20%,实行年度限额和日限额管理。
一位东北退休职工对《财经》说,“老家有讲究,这些老人去世前用的东西怎么能租回自己家。再说亲戚朋友要是知道了,床、轮椅、呼吸机这些都是租的,说出去也不好听啊。”
柏煜并不十分赞同这一说法,他认为,一个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缺乏保险支持。“比如1000元的轮椅,租金每天100元,很难接受,保险报销90%,每天10元,就很容易推开”。
按烟台长期护理险条约,电动护理床每日最高支付限额12元/台、手动护理床每日最高支付限额10元/台、手动轮椅车每日最高支付限额5元/辆、多功能轮椅车每日最高支付限额6元/辆。一个自然年度内,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支付辅助器具租赁费用最高支付限额为4000元。
按计划,长期护理保险于2025年进入全面实施阶段,预计用三年左右时间覆盖全国,待遇项目也将逐步统一。
柏煜依然非常看好老年医疗器械租赁的市场潜力,“需求非常明确。这个行业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支持,比如医疗器械回收的合法化、产品维护质量标准的统一等,我还在观察重新入局的时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财经大健康,作者:辛颖,编辑:王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