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战打了三年,外界以为俄罗斯“越打越有钱”,结果2025年一纸通知,准备加税,还真不挑对象。就连普京都说了句“这是艰难决定”。火力没减,钱包缩水,这背后到底出了什么事?先别急骂税,听我慢慢讲。
2025年8月的莫斯科财政部,气氛不比前线轻松。预算案一出,国防开支飙到17万亿卢布,政府脸色比战壕还紧绷。军事行动一日没停,军费像开了外挂。谁来填?自然得回头找老百姓。光靠卖油卖气那套,扛不住了。
增值税准备从20%涨到22%,财政部公开承认是为了“稳定预算”,话说得不急不缓,实则一刀见骨。这波动作比前线还猛,影响力直接扫到所有买东西的普通人头上。新闻一出,俄罗斯网友开始玩梗:这下打仗,我们真是人手一票了。
官方没说“全民加税”这四个字,但动作已经等于说了。物价本就涨,卢布还贬,这会儿再涨税,生活更吃紧。打仗要钱,政府找钱,不找富人,只靠出口不够,拐回身开始全民征收,解释再多,也遮不住现实。
账面数字给出的是“财政紧张”,新闻背后写的是“民生吃紧”。2024年时俄罗斯还口口声声承诺2030年前不加税,2025年就变卦,怎么解释都显得不太硬气。普京面对镜头时用了“艰难”这个词,说得很慢,听起来不重,落到老百姓头上却是实打实的负担。
一些外媒爆料更直接,说俄罗斯的“越打越有钱”只是纸面幻觉,真实财政靠大量内债、印钞和强拉资源在硬撑。能源收入因为制裁滑坡,西方金融封锁更让出口收益缩水。战争没打垮士兵,先快掏空财政。
国防部一边喊“胜利将至”,财政部一边数着铜板,现实和口号之间差出一个国家预算。加税不是战术,而是选择被逼到墙角后的战术性妥协。放在战场上叫撤退,放在政策上叫“调整税制”,听起来好听,过起来难听。
那些一直高呼“战争能振兴经济”的声音这时悄了。官方数据自己打脸,2025年第一季度GDP增长放缓,通胀率上扬,民众消费信心低。战火照亮不了钱包,反倒烧光了钱包里的灯油。这场战争,是越打越重。
增值税调了是表面,深层动刀的还有个人所得税。2025年春季,俄罗斯财政部提交方案,对年入240万卢布以上的人群增加税率。口头说法是“缩小贫富差距”,实则是多抓几个大户上缴。中产阶层听着叫好,细一看,发现自己也快跳入“高收入”那档。
富人还没吐槽完,小微企业也进了名单。此前某些产业享有的减免政策大幅收紧,原本靠减税苟活的家族小店、地方工厂、IT工作室通通要交“正常税”。中午新闻刚播出,晚上论坛里就出现一片“快撤资”的帖子。
增值税是“全民扫射”,企业税是“定向狙击”,一套组合拳下来,全民基本无处可躲。买东西贵了,收入少了,企业也不敢涨工资,日子只剩干巴巴的“战斗精神”。俄罗斯财政口中的“调整机制”,在普通人眼里就是“勒紧裤腰带”。
调税风暴刚刚启动,市场反应已给出信号。消费数据回落明显,餐饮、娱乐、旅游类支出同步下滑。社交平台上,连“剁手节”都不再火热,代购和批发群冷清不少。城市边缘的市场摊主开始抱怨:每天花得起一张钞票的顾客越来越少。
在全国还没有统一收税口径前,“全民加税”这个说法就像是提前放出的空气包。虽然政府强调只针对高收入阶层,但实际波及面却越来越广,特别是在VAT上调之后,普通民众感知非常强烈。别人加税是一档事,这里是“每条裤子多缴一口袋”。
还有一点最刺激舆论的,就是普京曾在2023年亲口说过“战争带动工业升级、带来增长”。现在一听要加税,不少网友截图旧话,配文“不是越打越有钱吗?”打仗打到喊穷,百姓当然要翻旧账。普京这回亲自回应,用了“需要大家共同努力”,还是没正面提那句老话。
外媒看热闹不嫌事大,直接标出“俄罗斯财政将对全民动刀”这种吸睛标题。《金融时报》、路透社轮番上阵,把调税计划分析得头头是道。有分析指出,俄罗斯可能要在2026年进一步扩征遗产税、财富税。征税清单排得像菜单,吃不起也得点。
俄罗斯人民一边在战场边生活,一边为财政填窟窿,很多人开始调侃:这不是全民动员,这是全民背锅。战争是打给未来看的,加税是当下马上要掏口袋的,打仗可以忍一时,交钱就没得商量。
2025年秋天,俄罗斯各地的菜市场明显变得冷清。街边摊主说话直接:“以前能卖五斤土豆,现在两斤都没人问。”不是大家不饿,是口袋更瘪了。加税没让人破产,但让人更会算账。
大城市居民压力最大,尤其是年轻家庭。奶粉贵了、公交卡涨价、租金没降,增值税上涨像个看不见的水龙头,一直滴在日常生活上。官方不说“全民加税”,但民众天天被“全民结账”。感受不会骗人,钱包有账本。
网络上,“比卢布还脆的是信心”这句玩笑被疯转。很多人开始学会错峰购物、缩减娱乐、提前囤货。有的企业索性开始裁员,先动实习生和合同工。有个滑稽评论说:“我们国家已经进入全民种菜时代了。”
中小企业也坐不住了。一些互联网创业公司准备转移注册地,传统制造业则减少产能。生意人不是怕交税,是怕税突然多、市场又低迷。更别说那些刚刚起步的小摊小贩,连喝碗热汤都要精打细算。
最戏剧的一幕来自俄媒某档电视辩论节目。一位主持人原本力挺政府财政政策,不料节目中接到观众热线怒怼:“我儿子打仗、我交税、我还不能吐槽了?”现场顿时尴尬。主持人哑口无言,直播迅速切画面。
还有一些反应藏在更小的地方,比如社区互助群里出现“共享油盐计划”,家庭之间借调食材。这些平凡动作,才是政策效果的最真实注脚。不是大崩盘,而是日常一点点收紧。
面对市场和民意,政府很少公开回应这些具体现象。财政部只重复一句话:“税收调整为国家长远利益”。但问题是,老百姓现在吃的是“眼前饭”,不是“长远饭”。每顿都得掂量。
“越打越有钱”这句口号火过,现在却成了笑柄。原本说的是军工兴国、出口扩张,听着热血澎湃。到了加税那一刻,突然没人再提。这不是打脸,这是被现实拍回来了。
外媒最早提出这个判断时,大部分人是当作调侃。但部分俄罗斯官方经济顾问当年真这么分析:战争带来军工就业、能源高价拉动出口、外交孤立促成国产替代。听上去像套逻辑,但跟现实对不上。
能源出口确实支撑了一段时间的财政,尤其是在2022至2023年油价高位阶段。但2024年起,西方限制措施扩大,价格回落,亚洲市场消化能力见顶。俄罗斯油气收入从2024年下半年开始一路滑落。
财政数据也不好看。2025年一季度,赤字高达4.5万亿卢布,逼近全年目标。国债发售量暴涨,卢布贬值压力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数据甚至开始调整口径,减少不利信息披露,引发外界猜疑。
这时候再提“越打越有钱”,就像让人边打边喊“发财了”,不光不现实,还显得有点脱线。市场不会撒谎,价格、数据、反应全都印在民众记忆里。日子不好过,没人有心情听口号。
有评论指出,这不是政策失败,是口号滥用。一开始是为了鼓舞士气、安抚信心,后来变成无法兑现的承诺。当承诺和现实分裂,民意也就跟着走远。
一位地方经济学者在匿名评论中写道:“财政不能靠信仰续命,税收不能靠宣传收割。”这句话没被主流媒体引用,却在私下疯转。
从“打仗能赚钱”到“交税撑战争”,从信心喊话到政策落地,俄罗斯财政政策的剧本变了。而台下观众不是在鼓掌,是在结账。
不讲阴谋,只讲算账。普京做出的确是艰难决定,只不过决定里牵动了千千万万张工资条和小票。战争未完,财政先喘。现实告诉所有人:战场之外,最残酷的战斗,叫“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