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巴以局势持续生变,俄乌冲突不断升级,白宫忙着满世界煽风点火之际,美国本土也正上演着新一轮风云变幻。
先是17个州联手“造反”,紧接着芝加哥又发生暴乱,而两件事背后都有民主党影子,最后,则是特朗普曾经的心腹博尔顿被起诉18项重罪,或将面临180年刑期。
民主党和特朗普不对付这是老生常谈了,可为什么博尔顿也会被清算?特朗普这砍掉自己左膀右臂的行为到底藏着什么目的?
民主党主导的州份,正将司法系统锻造成对抗联邦行政命令最主要的武器,它们系统性地将政策争端拖入法庭,试图用漫长的法律诉讼瘫痪或延缓白宫的议程。
风暴的中心,是加利福尼亚和纽约等17个州发起的联合诉讼。他们将矛头直指特朗普政府,挑战其废除价值高达70亿美元的“全美太阳能”计划的决定。
这项旨在覆盖近百万民众的宏大计划,在特朗普看来不过是“浪费钱”,但在加州总检察长罗布·邦塔等人眼中,联邦的这一举动公然违背了联邦法律和权力分立的基本原则。
而这仅仅是法律攻防战的一角。不久前,同样的州联盟就曾因一笔约50亿美元的国家电动汽车基础设施资金被联邦扣押而提起诉讼,指责联邦政府此举是在非法“中饱私囊”。
战火很快从环保与能源领域蔓延到了经济和贸易,超过12个州再度联手,将特朗普政府的“对等关税”政策告上法庭。
纽约州总检察长莱蒂西亚·詹姆斯痛斥该政策“疯狂”且“混乱”,完全是“一时兴起”的产物,而这种不确定性正直接冲击着普通民众的生活。
当法庭上的交锋陷入胶着,联邦的行政权力选择直接绕过地方意愿,将抽象的政治对立变成了具体的街头冲突。伊利诺伊州的芝加哥,一夜之间成了联邦与地方权力对峙的最前线。
尽管早在10月9日,地方法院法官佩里就已下达禁令,禁止联邦派兵,但联邦政府对此似乎置若罔闻。
10月7日,约200名得克萨斯州国民警卫队队员还是抵达了芝加哥地区,他们的任务是协助联邦执法机构应对所谓的“治安问题”。
紧接着,一场大规模的移民执法行动在芝加哥等地展开。联邦移民与海关执法局(ICE)的行动导致超过1000人被捕,行动中甚至动用了催泪瓦斯等手段,街头一度陷入混乱。联邦力量的强行进入,点燃了地方政府的怒火。
芝加哥所在的县政府迅速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以应对联邦执法可能引发的社会动荡。地方司法系统也罕见地直接介入,试图为联邦权力戴上“镣铐”。
伊利诺伊州法官埃利斯随即下达一道具体命令,强制要求进入该区域的联邦人员必须佩戴执法记录仪,并严格限制他们对示威者及记者的防暴手段。
这无疑构成了地方司法权对联邦执法权的直接约束,一场管辖权的危机就此爆发。
冲突的最高潮,是国家司法机器被动用,利剑出鞘,直指昔日的政治盟友。
10月16日当天,就在多州提起联合诉讼的同一天,美国司法部的大陪审团正式以18项重罪起诉博尔顿,其中8项罪名涉及非法传播国防信息,另外10项则是非法保留国防信息。
每一项罪名,最高都可能面临10年监禁。特朗普本人更是毫不掩饰地公开称博尔顿是个“坏人”。
检方指控博尔顿不仅通过个人账户传输机密信息,还在家中存放国防文件。更严重的是,案情披露他的个人邮箱曾遭到与伊朗有关联的黑客入侵,这为刑事起诉披上了一层国家安全受到严重威胁的合法性外衣。
然而,在博尔顿及其律师阿贝·洛厄尔看来,这一切都是一场赤裸裸的政治报复。他们坚称,所谓的机密信息,实际上源于博尔顿45年职业生涯中记录的“个人日记”,并非机密文件。
博尔顿方面直接反击,指责特朗普正在将司法部当成针对他的政治工具。
这场诉讼的背景尤其耐人寻味。在特朗普与博尔顿彻底反目成仇,甚至博尔顿一度表示愿意为弹劾作证之后,司法部的这把利剑才终于落下。
尽管调查由资深检察官主导,但其动机始终难以摆脱政治清算的嫌疑。舆论甚至在猜测,继联邦调查局前局长等人之后,前副总统彭斯和前国务卿蓬佩奥,是否会是下一批被送上清算名单的目标。
无论是州级政府的集体司法反抗,还是芝加哥街头的物理对峙,抑或是针对博尔顿个人的政治清算,这三重战场共同指向了一个令人深思的困境:那个被美国引以为傲、赖以运转的制度和规则,如今正被各方视为斗争的工具,而非必须遵守的共同契约。
这场多战线内部冲突的真正破坏性,或许不在于某个政策的最终成败,也不在于某个官员的政治命运,而在于它正在持续不断地侵蚀公众对司法独立、行政中立和法治精神的最后一点信任。
当法庭的槌声无法平息实时的政治风暴,美国的制度裂痕正在无法控制地扩大,一场更深层次的治理危机,或许还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