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两会期间,国务院总理李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用300余字定调房地产行业,提出“持续用力推动房地产市场止跌回稳”,并将“更大力度促进楼市股市健康发展”首次写入总体要求。
这一表述较往年篇幅更长、覆盖范围更广,释放出中央稳楼市的空前决心。 与2024年“优化房地产政策”的基调不同,今年报告明确提及“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和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重点用于土地收储、存量商品房收购等直接干预措施,相当于政府下场“消化库存”。
同时,报告删除房企化债具体部署,转向“统筹发展和安全”,标志政策从“救火”转向“恢复”。
此外,“调减限制性措施”“加力城中村改造”等表述,意味着限制性政策只减不增,超100万套改造计划将释放新一轮购房需求。
从数据来看,2025年1—4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27730亿元,同比下降10.3%,住宅投资下降9.6%,但国房景气指数较年初小幅回升至93.86。
同期新房销售面积降幅收窄0.2个百分点,商品房待售面积减少522万平方米,释放出局部回暖信号。
政策效果已在一线城市初现:北京、上海新房价格环比止跌,杭州、成都土拍溢价率一度突破20%,部分地块溢价超100%。 这些迹象表明,中央政策组合拳正在逐步生效。
政策力度空前体现在资金规模与干预方式上。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安排4.4万亿元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收购开发商存量土地和商品房,这是历史上专项债额度最高的一次。 收购主体和价格制定权下放地方城市政府,允许因地制宜调整收储策略。
同时,央行将保障性住房再贷款资金比例从60%提至100%,并扩围“白名单”项目审批规模至8.54万亿元,推动实际放款率提升至50%。 这些措施直接针对房企流动性问题,例如土储专项债预计拉动1.5亿平方米闲置土地收储,土地购置费跌幅收窄至3.5%。
货币政策与需求端刺激同步加码。 报告要求“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多地已下调首付比例和房贷利率,合肥、南京等城市取消公积金贷款房屋类型限制,首付比例降至15%。
山西省推出“止跌回稳2025年行动计划”,通过税费减免、装修礼包等鼓励企业让利促销。 武汉、重庆等地则加大存量房收购规模,湖南专项债收购存量房用作保障性住房。 这些政策形成“供给收储 需求松绑”的双向合力。
去库存成为2025年房地产工作重点。 报告提出“严控增量、优化存量、提高质量”,要求合理控制新增土地供应,盘活存量商办用房。
截至2024年末,新房待售面积居高不下,阻碍市场回暖。 为此,中央允许专项债收购存量商品房,假设按每平方米1万元、100万套标准测算,专项债可带动2500亿—5000亿元资金投入,去化库存0.25亿—0.5亿平方米。
地方层面,济南、成都等地通过“以旧换新”加速库存消化,现房销售面积占比升至35.6%,同比增13.2%。
“好房子”建设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推动行业向品质转型。 报告明确“完善标准规范,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成都、绍兴等城市已出台住宅品质指引,试点项目聚焦绿色建筑与智能家居。
市场数据反映这一趋势:2025年1—5月,重点30城市120—144平方米户型成交占比达30%,上海、南京等城市大户型需求提升超3个百分点。 房企如保利、绿城加大改善型产品投入,北京、杭州高端项目价格结构性上涨,带动百城新房价格累计涨幅1.16%。
需求释放政策聚焦调减限制性措施与城中村改造。 报告要求“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目前除少数城市外,大部分地区已松绑限购限售。
南京全面取消限售,山西鼓励“以旧换新”“以小换大”,通过个税退税释放改善需求。 城中村改造规模扩大至150万—200万套,货币化安置比例提高,预计拉动住房需求0.75亿—1亿平方米。 上海、广州改造项目集中启动,产生大批持“房票”购房群体。
市场分化特征明显,核心城市率先回稳。 2025年1—6月,一线城市新房销售面积同比增超15%,北京、上海网签量小幅增长,深圳二手房交易量增30%。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土地市场同样分化:杭州、北京宅地出让金超千亿元,溢价率最高达106%,而武汉、郑州多数地块底价成交。 房企投资进一步聚焦,TOP20城市土地出让金占全国68%。
价格走势呈现“新房稳、二手跌”格局。 2025年上半年,百城新房价格累计涨1.16%,改善型项目支撑均价。
但二手房价格累计跌3.60%,6月环比降0.75%,连续38个月下跌。 一线城市外围区域降价明显,北京海淀地块楼面价破10万元/平方米,核心地段优质资产价格坚挺。 房价同比降幅收窄,一线城市新房降幅减少0.4个百分点,市场逐步企稳。
下一篇:资本为啥要改造男子气概啊?